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794031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摘 要信息化时代,媒体为了增强竞争优势,一味迎合受众需求,不能正确把关新闻报道,给新闻报道对象贴“标签”成为新闻工作中常有的现象,导致“标签化”报道泛滥。纵观历史长河中,数以千计的“标签化”报道,按照报道对象划分,可以分为人物“标签化”报道、事件“标签化”报道、地域“标签化”报道。“标签化”报道现象愈演愈烈究其根源,在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忽略事件的真相,只讲眼光放在“眼球经济”上,追求受众短期的关注度和点击量。其次,从传播学角度我们来看,“刻板印象”占很大一部分原因再次,当人们对某个群体总是以固有的思维去看待时,不能够理性的、就事论事的来思考报道对象,无形中主张了“标

2、签化”报道的形成和发展。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联系的”,按照人们的思维惯性,总是将新旧事物结合起来思考,所以在媒体有意或无意的舆论风向中,受众逐渐将某一个体划归类为某一群体,并将这个群体冠以不符合事实的、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长此以往,助长了“标签化”报道发展。这是新闻报道在时代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同时受众的文化素养也应提升,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应当发挥强有力的作用,阻止“标签化”报道发展的态势,媒体在报道中做到平衡化、专业化,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还报道对象一个公道,还受众一个真相。关键词:标签化 ; 刻板效应 ; 理性选择目 录引言 1一、新闻报道“标签化”概述 1(

3、一)“标签”、“标签化” 1(二)新闻报道“标签化” 1(三)新闻报道“标签化”的发展现状 2(四)新闻报道“标签化”的类型2二、新闻报道“标签化”愈演愈烈的原因 3(一)传播学角度,由“刻板印象”所致3(二)经济学上理解为眼球效应驱使5(三)哲学角度考虑,新事物与旧事物联系的思维惯性 5三、新闻报道“标签化”的负面效应 6(一)放大事实,失去新闻本真 6(二)部分报道形成不正确的舆论导向 7(三)不负责任的标签化报道影响社会稳定7四、新闻报道“标签化”的理性选择 7(一)加强媒体媒介素养 8(二)建立监督体系,创建良好媒体环境 9(三)新闻报道过程中,注重平衡性报道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

4、1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2引言: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新闻媒介也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人们不仅能够在报纸、广播、电视上获取新闻信息,更多的人选择以互联网为渠道摘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原因在相较传统媒介而言,网络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大限度的言论自由。利用互联网,人们可以将自己心中所想一一表达出来,网络传播的一大特性:匿名性。在新媒体传播越来越普遍的态势中,产生了与时代相对应的传播方式和形态,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发展中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介不断碰撞中,给新闻报道对象贴“标签”成为新闻工作者竞相选择的报道方式。这种方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刻意引导他人忽略事件的真相,使不知真相的人完全被所

5、贴“标签”蒙蔽双眼,失去自身本该有的独立判断。往往这种形式的报道让人们提起某一特定对象时,脑海中会即刻浮现出一个稳定不变的印象,这就是给报道对象贴上特定“标签”。1 新闻报道“标签化”概述1.1 “标签”、“标签化”研究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首先需要将“标签”、“标签化”与之区分开来。标签指的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1。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出现的词汇,指的是对事物额外加上的用以与其他事物区分,多用于归纳分类,特别突出识别作用的标识。而“标签化”指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类,不能做到客观将其视为个体研究,在这一基础上并赋予人物或事物特殊含义。1.2 新闻报道“标签化”标签化”报道的概念,学

6、术界学者们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在媒体行业中,为了使自己的报道更加有看头,给报道对象贴“标签”,被某些新闻从业人员有意或无意频繁使用。尤其在新媒体大背景下,借用互联网信息传播便捷的优势,近年来这种现象更是愈演愈烈。“一般认为是新闻媒体能够在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及热议的新闻事件中,以概括化、类型化的标签对事件中的人物、群体进行描述,从而吸引受众的瞬间注意力和关注。”2 王勇在从标签策略看新闻生产的意识形态性提出:在新闻报道中,给所报的事件、人物贴上人们熟知的,并形成思维定式或刻板印象的成见的事件、人物类别的标签。3从现有的大量的案例中总结出“标签化”报道的基本特性。首先,这类报道不是没有先

7、兆凭空出现,形成“标签化”之前,读者已经产生对此类人物或事件稳定不变的看法;其次,“标签化”报道,标题往往是将新闻中最具有吸引力或者说最有噱头的部分精炼化,方便加深读者对新闻“标签”的记忆;再者,“标签化”新闻一经报道,一定会在社会上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专业素养极差的媒体能够轻易的煽动不明真相的受众,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甚至威胁到正常的社会稳定。1.3 新闻报道“标签化”的发展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媒体行业也在不断的变革,网络媒体的强势冲击和自媒体的广泛普及,致使各类媒体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原本考量新闻是否有报道的意义只取决于新闻线索的价值,但是媒体想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有竞争优势,因此媒体对新闻价

8、值的判断开始贴近公众的兴趣所在,观众的兴趣是媒体能否很好的发展下去的主要判断标准。新闻是正在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新鲜是本质属性,及时、公开专属特征。为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新鲜”,要求媒体寻找事件本身中最具有新闻性的角度对其报道。为满足受众“新鲜感”,报道者往往会摒弃新闻本真,新闻本应做到从客观角度出发,站在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立场上,却因为迎合受众口味,在新闻标题中使用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为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符合受众认知懒惰的思维习惯,报道者只顾让读者“眼前一亮”,满足受众一时的猎奇心理,全然不顾采访是否全面、材料是否足够,报道角度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没有

9、真实性的新闻,有碍社会稳定发展。标签化通常产生于在社会上容易引起集体情绪的敏感群体有关,某“富二代”驾驶豪车飙车途中造成车祸,某明星陷入“艳照门”事件,某“大学生”名校就读毒杀舍友,这些新闻总能轻易勾起读者阅读浏览的兴趣。纵观近年来的一些热搜词汇,“富二代”、“官二代”,“大学生”、“老人碰瓷”等为人诟病的群体,都在控诉着“标签化”思维是如何在人民群众的思维中发展壮大。“标签化”新闻总是出现在具有争议的公共人物、事件,以及敏感词汇上,媒体在最短时间内对同类型、同题材的的事件跟风报道,造成某种风向的舆论,促使之成为社会热点。“标签化”报道,发展速度非常,大到政府官员,小到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标

10、签化”报道涉及多种题材。1.4 新闻报道“标签化”的类型信息化时代,“标签化”报道甚为盛行,报道内容五花八门、各色各样,网络上出现的“标签化”新闻在数量上尤为客观,常见的“标签化”报道按照报道对象划分,分为人物“标签化”报道、事件“标签化”报道和地域“标签化”报道。人物“标签化”报道,将某个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归纳,“标签化常常与在社会中容易引起亢奋的身份敏感群体有关。”4对这个人物形象以定义,之后发生的新闻中一旦出现相同或相像的人物,便套用这一角色的设定形象。以城管与商贩之间发生冲突相关新闻为例,事件发生后经过媒体渲染报道,受众所获取的信息就是“城管”就是仗势欺人、暴力执法、粗暴蛮横,“

11、城管”自此便以一种负面形象展现自大家视野之中。这种新闻报道多次出现后,使大家脑海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城管”蛮不讲理、粗俗不堪的形象深入人心,城管在新闻报道中逐渐被污名化。事件“标签化”报道,选取整篇新闻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字眼,或提炼出最简洁的词句,作为新闻标题的一部分,形成有煽动性的标签。以2015年网络上热炒的“僵尸肉”报道为例,“海关总署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活动”作为后续报道,跟进2013年出现的“封存了三四十年的肉”相关新闻,一夜之间,众多媒体为抢占头条,纷纷以“僵尸肉”为题做出报道,新闻标题中大量出现“僵尸肉”字眼。当第一篇关于“僵尸肉”的报道出现之后,显然,媒体都认定这是非常有新闻价

12、值的消息,不做深度调查,网络上出现疑似“海关文件”仿佛是证明了“僵尸肉”的真实性。一瞬间,消费者都开始担惊受怕,社会稳定遭到了挑战。事情最终,被新闻中出现的第一家“海关”出面澄清,“僵尸肉”报道根本是子虚乌有。地域“标签化”报道,受思维定式影响,人们对某个地域始终保持为某种印象,并且长期不变。提起“河南”,赞美的少之又少,大多数人认为河南就是蛮夷之地。在新闻报道乃至网络评论中,涉及“河南”的消息已经流传,多是鄙夷、谩骂。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认定河南人是丑陋的、河南是不文明的。河南经济、交通、地理位置,都不是最差的,但因历史上河南不少人做过坑蒙拐骗的勾当,例如“河南人偷井盖”,在历史的长河中“河

13、南”被烙上粗鄙的记号。信息量巨大的今天,人们依然牢牢记得关于“河南”的印象。论坛上出现“河南人:我真的很鄙视你们”为标题的帖子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贴吧里关于河南,大多是河南骗术声名远播以及河南人偷肾的新闻层出不穷。明朝士大夫王士性在广志中记载河南人朴质直爽,很少说话骗人。事实上人们关于河南人的印象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这样的印象并不符合今天的河南形象,如今,“河南省道路救助基金服务项目一年内救助232人”,这样的优秀事迹数不胜数,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迅速,交通十分便利,人们不再会被穷困逼迫着做出有辱家乡的事情。“对特定地域的社会问题报道不盲目跟风,选题要适宜得当。”52

14、 新闻报道“标签化”愈演愈烈的原因2.1 传播学角度,由“刻板印象”所致“刻板印象”,这个词最早是由传播学家李曼普在舆论学中提起,指的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形成的固定的、笼统的的看大和认知6。至今为止,网络上有关河南人的言论依旧很多,并且传播度很广。对这一现象究其根本,源于地域歧视和经济歧视。历史原因,河南经济落后,清末之后河南出现大量难民一时间纷纷涌入繁华地区,自此之后,历史便将贫穷、落后当做标签一般贴在河南人身上,由此衍生出“河南人”。有关河南人的新闻一经发现,“偷井盖”、“无耻”、“粗俗”的歧视性标签就会接踵而来,在读者心中树立了一个不可撼动的负面形象,河南人贫穷又可恶,这样的说法往往获

15、得一致认同,可见“标签”影响力之深远。2010年“药家鑫”案,药家鑫驱车撞伤人后非但不送医救治还再刺八刀,导致被撞者死亡,逃逸途中再次撞伤行人,逃跑途中被抓获。之后,被公安机关释放,同年十月,药家鑫在父母陪同下主动投案。这一事件一经报道,迅速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各家媒体相继做出反应,深圳商报使用“大学生8刀捅死服务员”为新闻标题,广州日报使用“大学生刺死车祸伤者”,羊城晚报则使用“西安大学生撞人后捅死伤者”。“大学生”近年来被树立成胆小懦弱、没有担当的形象,报道者先入为主使用“概念化”的手段来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行定性。大学生群体的形象逐渐呈现下降趋势,每当出现关于大学生的新闻,总是能够轻易引起社会的热烈讨论,如今大学生不再是曾经积极向上、博学多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