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6776049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及其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3)阶级性和民族性。(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

2、保证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二、德育目标(一)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第二节 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概念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

3、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内涵及基本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

4、过程的区别德育过程外品德形成过程内(三)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客体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重要的选择题)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十分重要,简答论述,案例分析)(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1.各个内涵:知,即道德认识:品德知识和品

5、德判断;基础和核心情,即道德情感:内部动力、催化剂意,即道德意志,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关键;重要标志2.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又具有多端性。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面影响。(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教育与自

6、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一、学生思想品德的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二、学生品德正是在不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三、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的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案例分析)1、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是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

7、,是德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2、人的任何一种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的过程。第四节德育原则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准则)。二、我国中小学常见的德育原则:(案例分析)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 (考试非常多)3、因材施教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6、尊重信任学生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

8、素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1、导向性原则:政治方向;2、疏导原则 (考试非常多)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要求:(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主义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判断:不同年代、不同学生、年龄段的特别性)4、知行统一原则:加强理论,参与实践5、

9、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6、尊重信任学生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出题频率特别高啊啊)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把尊重信任学生,有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的结合起来。(违背的表现:身体伤害,侮辱学生,讽刺挖苦学生)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贯彻要求:(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2)教育者应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3)教育者要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列出了缺点,但是又有了优点)一分为二的看待9、

10、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一致性:学校家庭老师一致连贯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第五节 德育模式(选择题)一、德育模式的概念: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当代影响比较大的德育模式由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一)认知模式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德育学说。提出者: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阶段理论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二)体谅模式(学会关心模式)坚持性善论;

11、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代表人物:彼得迈克费尔,20世纪70年代(三)社会模仿模式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代表人物: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模仿学习)(四)价值澄清模式这种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师徒帮助人们减少价值论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代表人物:美国的拉斯、哈明、西蒙等人价值观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观点或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建立在个体亲身经历的社会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指南。第六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一、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一)德育的途径德育的途径是指学校教育德育的实施渠道

12、或形式。又称德育的组织形式。我国德育的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6.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二、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教的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的方式。(二)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法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 实际锻炼法5. 品德修养指导

13、法6. 品德评价法7. 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1说服法教育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3实际锻炼法 实际活动4陶冶教育法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5. 品德修养指导法 自我教育,自我批评,座右铭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此外,选择德育方法还要考虑到时代特征、学生的思想实际、学校的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及文化传统的作用。三、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与德育工作的新形势(一)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1)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

14、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地位)(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4)知行分离,重视的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教育的道德行为的养成;(方式)(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系盈利和感染力。(效果)(二)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2.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4.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5.坚持知行合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方法)6. 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途径)(三)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1. 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2. 实现由单向灌输德育向双向互动德育转变3. 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模式转变4.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的德育转变德育工作的新形式(一)开展社区教育(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建立德育基地(四)创办业余党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