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自评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6769763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数学自评与反思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生数学自评与反思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生数学自评与反思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生数学自评与反思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生数学自评与反思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生数学自评与反思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数学自评与反思能力的培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数学自评与反思能力的培养一、课题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强调外部评价对学生学习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及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客体,没有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评价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习主观能动性发挥。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发展实质上是通过活动,主体内部自己运动的结果,外部的作用可以促进其内部活动的进行,但不能代替主体的“自己运动”。因此,从本质意义上讲,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在全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一切主导因素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起作用,如:主体对自身

2、的正确认识,主体对自身学习情况的客观评价,因此,我们认为,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当然也应是评价的主体,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如果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也就等于否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也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主动地学习,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认为:学生自己对学习结果的检查,这是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学习过程本身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必须提供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否则教学的结果势必将造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掌握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真正地落实。 新课程所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展示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制定了有关于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从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应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重视学生的发展进程,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 叶圣陶指出:“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即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自我反思,作

4、出正确的评价,促进自己的学习。 现代评价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评价已经不再把被评价者视为评价的待查客体,而是把他视为教育评价的主体。要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评价之中,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部分,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种有效手段,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反思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因此,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日益得到教育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但我们又认为,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培养的意识尚未真正的确立起来,也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

5、,我们的研究,旨在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角度去探索、研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方法与策略,形成可操作的自我评价体系。 二、研究目标 1研究与探索小学数学各年级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可操作性体系、训练方法和指导策略。 2通过研究、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习惯,形成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 自检自控,培养自我评价独立性的研究 评价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通过自我评价使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发生作用的。他人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最终还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再评价而实现的。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不强,往往是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参照点,特别是老师评价,因此,阻碍了学生自我评

6、价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自我评价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改善自己的学习,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在研究中,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自评方法: 1、标准对照法: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标准,并把评价标准和项目告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不断提高自己的标准达成度。 2、工具校正法: 学会用现代化学习工具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验证,以评价自己的学习正确与否。 3、习题自编法: 让学生自编习题,用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这是教师在教

7、学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自编习题是按一定的方法对知识重新编码和组合的过程,因而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如学生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编制此类应用题,不仅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活、学得扎实,从中也激发出许多创造性的火花。 4、验证法: 运用数学学科所具有的验算方法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如:解方程时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检验,根据加减法关系对减法运算进行验算等。 5、预测反思法: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预测,然后把预测结果与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思考自己的得失,譬如学生自己设置条件,仿照前面结论形成过程

8、,再作推导,以评价自己对结论的理解程度 互评他评,培养自我评价科学性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揭示出“自我”认识的产生与发展也受制于他人,尤其是在初级阶段。从儿童意识的发展特点来看,认识别人总是比认识自己在前,学会评价别人又比评价自己在前,在逐步认识别人,评价别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因此,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同时,我们不排除他评,互评在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中的作用,而是充分地利用他评和互评,不断补充自评的不足,通过与他评对照,提高自评能力,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评价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同学间相互批作业,四人小组对某一个问

9、题的讨论,群体辩论等形式,在接受他人的评价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促进自我反思,培养自我评价全面性的研究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总结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评价与再评价的过程 . 1、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要使学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不仅仅满足于得出的结论,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显性的学习结果和隐性的思考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这些思路和解法正确与否,简捷是否,不断提高其思维品质。 2、引导学生对照他人的经验反思学习过程 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以及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

10、,对于同一问题,学生解答的思路是不会完全一致的,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照他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反思实现自己的创新。 3、引导学生把反思性思维运用于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借鉴国外经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给学生创设反思的氛围,并给学生提供必须的反思时间。如,学习了“三角形面积”后,在下课前的几分钟可引导学生这样进行反思:“这节课我学会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的要点是什么”“我是怎样学会的”。学生自觉地在表达思维过程并作出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并持之以恒,逐渐养成习惯,这对学生来说,将回终生收益。 四、研究方法与原则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收集积累相关的

11、文献资料,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2、行动研究法:创设一个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创造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自主地进行信息的检索、筛选、整理、分析等,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以培养能力、情感,锻炼意志、品格。 3、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由点及面,了解学生学习能力。 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是评价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速度,达到有效自控,使教与学得到和谐统一。 2、多元性原则。自我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既包括知识的掌握,又包括能力的培养,情意的发展及其他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兴趣、习惯等)的形成。 3、愉悦性原则

12、。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创设轻松愉悦的评价环境,能密切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合作和情感交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4、可操作性原则。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操作既要考虑到能够及时反馈,便于操作,又要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既要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又能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5、个性化原则。对学生采取针对性辅导,使不同条件和潜能的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上获得相应的发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激励评价机制,促进个性的发展。 6、发展性原则。通过对自身状况的了解与既定教育目标上的差距,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以提高自身发展的水平。它是一种内部的动力

13、机制,在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寻求自身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前期工作:(2004年9月) 选定课题,制订计划,学习有关理论和实践的资料,调查研究,摸清教情与学情。 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 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或行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具体实施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5月) 第一阶段:( 2004年10月) 1、进一步论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集体学习,个人尝试实践。 第二阶段:( 2004年11月2005年3月) 1、中期汇报: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 2、

14、小结交流,大组整体探研。 第三阶段:( 2005年4月2005年7月) 1、总结提高,骨干示范演示。 2、课题材料整理。 成果总结阶段:(2005年8月) 1、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制定课题延伸计划; 4、请有关专家评估验收。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形式 预期成果 1、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得到明显转变,对话式课堂教学方法基本上能掌握,教学效果比较好。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表现良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成果形式 1、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在校、镇进行研讨。 2、研究人员撰写、发表一系列相关的经验论文 3、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 七、完成课题的条件论证 领导具有教育科研的经验,学校硬条件设备较好,教师整体素质高,开展教育科研基础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