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3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 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734172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3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 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3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 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3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 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3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 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3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 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3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 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3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 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13辛弃疾词三首 学案水龙吟青玉案贺新郎【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鉴赏三首辛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鉴赏三首辛词的表达技巧。3、引导学生品味辛词的豪放风格。【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鉴赏三首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学习难点】引导学生鉴赏辛词的豪放、婉约兼具的风格。【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学案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北宋已沦亡十多年,出生地早已被金兵占领。他21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次年率领队伍参加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任掌书记。之后,他建议耿京投归南宋,耿京

2、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与南宋联系。当他南下时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他在归途中得知此事,率50多人闯入金营,生擒叛徒,解至建康献给宋高宗。从此,在南方任事,将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南宋统治者身上。到南方后,先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湖北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后被免职,闲居江西上饶。1187年,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代理安抚使。后又被谏官弹劾罢官,回上饶,徙居铅山。一住八年,1203年,起用为绍兴知州,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1207年,回到铅山,9月病卒。他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一直存在对金妥协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和战之争。辛弃疾是主战派,有出将入相之才,智勇

3、兼备,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力主恢复,矢志不渝。但南宋小朝廷长期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不敢放手使用,使一生不得重用,最终抱憾而终。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

4、百家”。他的词作长于用典。二、赏析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1、介绍写作背景:词作於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是年春,稼轩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此词为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地;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2、朗读文本,合作探究(1)阅读全词,思考词人有哪些“登临意”?明确: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无人会,登临意”句,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全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直接言志,分四层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2)“休说鲈鱼堪鲶,尽西风

5、季鹰归未?”是第一层意思,写了 。明确: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3)“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抒发了 。明确:自己远大的抱负和胸襟。(4)“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5)“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韫英雄泪?”是第四层意思,写了 。明确: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五、总结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

6、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第二课时青玉案学案一、赏读文本,合作探究问题1: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明确: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花千树(花灯之多) 星如雨(烟花之盛) 香满路(贵族之众) 动转舞(舞灯之欢)问题2: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

7、?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明确: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写贵族女子,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他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问题3: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8、明确:正如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所写:“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二、审美感悟问题:这首词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风格?明确:1、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

9、、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2、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3、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4、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三、课外延伸比较鉴赏: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示:相同之处: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之处: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

10、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因为二者立意不同,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表现手法上,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而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第三课时贺新郎学案一、诵读文本,赏析词境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

11、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

12、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

13、“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

14、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二、思考问题,合作探究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拓展延伸贺新郎别友毛泽东一九二三年底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稍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上阕结尾“人有病,天知否”?明确:此问所关涉的,一是诗人对社会的焦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意思,二是诗人表达对爱妻的愧疚。“人”和“天”承应上句的“吾”和“汝”,以求得到杨开慧的进一步理解。为天下人谋幸福必须舍弃个人小家庭的儿女私情。2、怎样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提示:贺新郎一词未标题目,一看内容和时间,便知道是作者赠给他的夫人杨开慧的。因此,词里有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也有对爱侣依恋的衷肠,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缠绵的儿女柔情融洽地聚合在一起,给人以浑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