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民俗文化重要资料

上传人:给**** 文档编号:136708033 上传时间:2020-07-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民俗文化重要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旅游民俗文化重要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旅游民俗文化重要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旅游民俗文化重要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旅游民俗文化重要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民俗文化重要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民俗文化重要资料(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游民俗文化第一节 民族民俗概况一、中国的民族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中国现在有56个民族。中国现在有人口十二亿九千五百多万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有11.87亿多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6%。少数民族是:人口比汉族少的民族的泛称,中国共有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约有1.09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依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和哈尼族,其中蒙古、回、藏、壮和维吾尔建立有民族自治区。人口较

2、少的少数民族有:保安、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和俄罗斯等六个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聚居的格局。二、中国的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民族、宗教及语言等诸因素关系密切。民俗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历史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民俗的内容:主要有经济民俗(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和交易等)、社会民俗(包括家族和亲族、乡里及都市社会、人生礼仪及岁时节日等)、精神民俗(包括信仰、迷信、巫术、宗教、禁忌、道德和礼仪等)、和游艺民俗(包括民间旅行、民间宗教、民间文学、民间文化娱乐、民间传统

3、竞技和民间杂艺等)。三、旅游民俗文化1、民俗及民俗文化的涵义它是一个民族中的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使承的生活文化。2、旅游与民俗文化“入乡随俗”、“入国问俗”、“入国问禁”,早已成为旅游中的常识,旅游与民俗历来就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诸多的文人学者,为了探索各民族历史变迁、民俗风情,行万里路,越千重山,进行旅游采风,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妙不可言的神话故事、宗教祭祀、民间娱乐等,大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和内涵。 3、民俗文化的构成民俗文化是社会共同体在劳动中,顺乎自然、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人类活动的过程里自发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研究者一般将“民俗文化”分为“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礼仪民

4、俗”、“岁时民俗”、“信仰民俗”等。4、民俗文化的特点(l)社会性和集体性风俗习惯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它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即使最初是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但个人的行为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能融于社会民俗之中,才有生命力,也才能由集体的行为实现流传。 (2)类型性和模式性社会民俗现象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社会民俗文化现象一旦形成,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并成为约束行为的标准,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稳定发展中形成一定的模式,并按照这一模式代代相传。 (3)传承性和传播性社会民俗文化现象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当然传播性决非被动地、平镜式的复制,运动场跑步式的单调重复,而是

5、“扬弃”式的贯通,是辩证否定基础之上的继承创新,兼容并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4)稳定性和变化性 相对稳定性是指和上层文化相比,民俗文化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从来无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民俗尽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民俗在时空中传承、播布、演进,也必然受到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种种变形变异和消亡的现象。如傣族泼水节,称为“浴佛”节,但现在淡化宗教的成分,而加人娱乐的内容,取其吉祥洁净,对境内外游人有了吸引力。 第二节 汉族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汉族人分布最广。汉族的历史可远溯到旧石器初期,有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世界上

6、文明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 汉族的先民是古代的华夏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华夏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汉朝时,华夏族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从汉代开始称为汉族,并沿袭至今。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等八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族自古对多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道教是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汉代以后,佛教传入,一部分人开始信仰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又陆续传入中国,一些人开始分别信仰这些

7、宗教。同时,几千年来,汉族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孟思想体系开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影响。汉族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和保暧;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居住在华北地区的汉族人:其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东北地区汉族人的传统住房:与华北地区基本相似,但其墙壁和屋顶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暧。 居住在陕北的汉族人: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的特点挖窑洞作为住房。 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结构为主。讲究飞檐重阁。 因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

8、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汉族的服饰: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古代服装有裙装、袍服、襦裤服等。到近现代,东西方多民族服饰文化相融合,汉族服饰开始改变。古代服装几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简化了的长衫和马褂,也有穿西式礼服,头戴呢帽或皮帽;城市男子穿中山装、戴呢帽。乡村居民穿对襟或大襟式的衣服。城市女子最初穿简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后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连衣裙作礼服。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无伦城乡,各行各业都流行起了穿西装、夹克、风衣、休闲服、运动衫、羽绒服等。特别是女青年的服装更是款式

9、新颖多样,追逐着服装时尚的新潮流。汉族人的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猪、牛、羊、肉及鸡、鸭、鱼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以大米为主食的居民,习惯吃米饭、粥、米糕等各种不同食品。汉族的粤、鲁、川、苏、闽、皖、湘、浙、等八大菜系,闻名于海内外,而且每一菜系都包括上百至数百种菜系。 汉族人普遍嗜好饮茉莉花茶、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并有以茶代礼的风俗。此外,汉族有饮酒的习俗。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春节习俗主要有扫尘、贴门画和春联、放爆竹以及拜年等

10、活动。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指正月十五,即农历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意,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有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赏灯等,故称“灯节”。此外还有耍狮子、舞龙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1、张灯 2、猜灯谜 3、吃元宵元宵在南方多叫水团、汤团、成为民间重要节日食品与点心,今民间认为吃汤团有家人团圆、幸福吉利、新一年圆满顺遂之意。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

11、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约于春秋时期,在清明节前一、二天还有寒食节,至唐代,两节日益并在一起,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上已节的风俗,主要有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及插柳。

12、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因古代“端”与“初”同义,午与五同音,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1、龙舟竞渡2、吃粽子3、饮雄黄酒4、悬白艾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又称“团圆节”。据说此

13、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第二节 中国北方部分少数民族民俗一、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于河北、内蒙古及北京、天津、上海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区市。 1、满族的语言和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十六世纪末,后因满族人大量入关,受环境影响,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2、满族的宗教信仰满族的先世曾笃信萨满教,“萨满”为通古斯语,意为巫师。满族崇拜祖先,现在,也有部分满族人信仰佛教等其他宗教。 3、满族民居的传统建筑形式院落围以木障,院内有影壁,院中立“索罗杆”,大门朝南。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西间设西、南、北三面炕,

14、以西炕为尊,俗称“弯子炕”,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中间堂屋为厨房。 4、满族的服饰历史上男女都穿旗袍。满族男子戴圆顶帽,穿马蹄袖袍褂,喜在长袍外套马褂或坎肩,下穿套裤,脚穿船形双鼻皮条布鞋。满族女子梳京头或盘盘髻,戴耳环;身穿直领窄袖旗袍,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下摆两侧开衩,腰间挂长手帕,富有独特的魅力。 5、满族人饮食以小米为主食、吃黄米干饭、黄米饽饽以及饭包,喜欢吃粘食。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是白片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过节时吃饺子,阴历除夕晚饭必吃手扒肉。最能代表团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八大碗的“满洲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此外,满族有种类

15、繁多的风味小吃和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中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创作的一种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骑马、射箭和举重等。 6、满族人禁忌满族有尊祖敬老的习俗,以西为上,忌讳一般人坐西炕;不得杀狗肉,不吃狗肉;不得打喜雀和乌鸦;不得在索罗杆上拴牲畜。二、朝鲜族朝鲜族:分布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主要聚居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洲和长白朝鲜自治县。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与汉族交错居住的朝鲜族人通用汉语言文字。 朝鲜族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屋顶四面斜坡,房屋朝南。屋内分成寝室、客房、厨房和仓库等。屋内盘平地炕,炕底有火道,进屋则脱鞋,席炕而坐。 朝鲜族传统的妇女服饰的特点:是短衣长裙,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上衣斜襟无扣、以长带在胸前打结;长裙的腰间有细褶,脚穿船形布胶鞋。朝鲜族男子的传统服装是穿白色短上衣,深色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朝鲜族朝鲜族以大米为主食,传统风味食品以辣、酸、甜、为特色,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大酱汤、泡菜、辣椒和狗肉。 朝鲜族的节日:除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节外,还有家庭的节日,如回甲(六十大寿)、及归婚(结婚六十周年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绩效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