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陈涉世家出师表复习题及答案(精品)

上传人:xyz****21 文档编号:136665336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陈涉世家出师表复习题及答案(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年级陈涉世家出师表复习题及答案(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年级陈涉世家出师表复习题及答案(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陈涉世家出师表复习题及答案(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陈涉世家出师表复习题及答案(精品)(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届初三语文练习-文言文(1) 1、陈涉世家(司马迁)(一)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今亡亦死 (2)宜多应者 (3) 会天大雨 (4)发闾左谪戍渔阳 (5)念鬼 (6)旦日,卒中往往语 (7)为天下唱 (8)尉果笞广 (9)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10)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1)从民欲也 (12) 辍耕之垄上 (13) 若为佣耕 (14)夜篝火 (15)此教我先威众耳 (1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7)比至陈 (18)刑其长吏 (19)固以怪之矣 (20)陈胜王 (21)将军身披坚执锐 (22)乃丹书帛曰 (23)忿恚尉 (2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25)今或闻无罪 (26)

2、发闾左谪戍渔阳 (27)度已失期 (28)吴广素爱人 (29)召令徒属曰 (30)死即举大名耳 (31)陈涉少时 (32)怅恨久之 (33)辍耕之垄上 (34)等死 (35)死国可乎 (36)召令徒属 答案:(一)、(1)逃亡(2) (2)响应 应当(3)会适逢(恰巧遇到、正好、正赶上)(4)同谪(5)考虑、思索(6)旦日明天(第二天) (7)唱,通“倡”,首发 (8)用鞭打 (9)一起(10)十分之六七(11)愿望 (12)去、往 (13)你 (14)用笼子罩 (15)威服 (16)难道 (17)等到 (18)惩罚(19)认为怪异 (20)为王 (21)指武器 (22)用丹砂 (23)使恼怒

3、(24)、编次。(25)有人。(26)指代平民 (27)估计、揣测 (28)素:向来(29)部属 (30)发动,发起 31.少:年轻;32.恨:叹恨(怨恨);33.辍:停止 (34)同样(35)为而死 (37)召集 (二)比较加点词语的不同用法。(1) 之 辍耕之龚上( )怅恨久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楚人怜之( )(2)死等死( ) 死国可乎( )(3)以以激怒其众( ) 祭以尉首( )扶苏以数谏故( )(4)而夺而杀尉( )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答案:(二)、(1)去、往;音节助词;的;代项燕(2)死亡;为而死(3)来;用;因为(4)表承接;表转折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置人所罾鱼腹中(3) 天下苦秦久矣。 (4)等死,死国可乎?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失期,法皆斩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8)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9)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10)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1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13)苟富贵,无相忘 (15)陈胜佐之,并杀两尉。答案:(三)、(1)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皇上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3)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的压迫,痛苦

5、不堪。(或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4)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5)何况(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6)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7)如今果真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8)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意对即可) (9)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10)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1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或: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戍守边疆而死的人,本来占十分之六七。(错、

6、漏译关键词:如借第等,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12)(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13)假如有一日我们做官发财了,可不要忘记了我们穷哥们 (14)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15)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 (四)问答题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富贵,无相忘 苟:苟且。 B、天大雨,道不通 会:适逢。C、士卒,楚人怜之 怜:爱戴。 D、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2、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恨久之 B、世杀之 C、杜少府之任蜀州 D、天下之忧而忧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

7、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项燕为楚将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秦灭韩亡魏 D.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广故数言欲亡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B、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C、等死,死国可乎等着死亡,不如为国事而死。 D、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5、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1段主要是介绍陈胜年轻时的情况,“尝与人佣耕”说明了他当时的身份。B、“鸿鹄之志”说出了陈胜、吴广年轻时的抱负,也突出了他们年少气盛

8、。C、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D、陈胜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表现了他超人的才略胆识。6、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作舆论准备的过程。B、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公子扶苏被杀。C、“失期,法皆斩”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客观现实。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了树立威信。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C、此独以

9、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亡:逃走 B、(项燕)爱士卒,楚人怜之 怜:爱戴C、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书:书信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 稍稍宾客其父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10、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 扶苏以数谏故 B宜多应者 宜乎众矣C陈胜、吴广乃谋曰 聚室而谋 D或以为亡 国恒亡11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策略的原因,是当时人们都认为扶苏和项燕没有死。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完全丧失信心,忍无可忍。C.“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是陈胜、吴广精心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D.这段文字写到了陈胜在起义前夕对形势的分析,充分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洞察能力。12、下面句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13、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起义的深刻

11、历史背景。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是起义的直接原因。C死国可乎表现出陈胜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D这段文字大意应概括为: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1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度已失期 / 宁信度,无自信也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既克,公问其故 D.固以怪之矣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15、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D.(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16、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项燕为楚将 贤能为之用 D楚人怜之 二世杀之17、选出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皆以美于徐公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D陈胜、吴广乃谋曰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18选出翻译时括号里的内容无须补出的一句 ( )A九百人屯(于)大泽乡。 B上使(之)外将兵。 C天下苦(于)秦久矣。 D失期,法皆斩(之)。20、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B、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C、苟富贵,无相忘:假如今后有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咱们。D、怅恨久之,曰:陈涉停了很久才说。2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今亡亦死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固以怪之矣 先帝不以臣卑鄙C、宜多应者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D、又何间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