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664060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教师版).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案(教师版)【解读考纲】考点解读考纲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变化,珠峰测量、南极科学考察等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

2、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把脉高考】 【真题剖析定位】(2012浙江卷)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7-8题。7、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8、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可利用周围未利用的土地 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能源短缺,需求量大A. B. C. D. (2012天津卷)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图7

3、),回答10-11题。10下列叙述,符合图7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 )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 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 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11.结合图7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 )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 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 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2012山东卷)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12题。温带荒漠带温带及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草原带高地草原带高山灌丛草甸带R山地暗针叶林带山地荒漠带高山荒漠带OEF图1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

4、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C风力 D光照【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为高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在于因海拔导致的热量的差异造成的。【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形成的主导因素。(2012江苏卷)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l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图11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2梅里雪山位于

5、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2012北京卷)图2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5题。图24图中所示山地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5该山地位于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答案】A【解析】从图中山地海拔和山麓基带可判断出该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2012安徽卷)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图9表示四类

6、不同结构的森林时风速的影响。完成26-27题。26. 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A. B. C. D.27. 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A. B. C. D.(2012上海卷)(十九)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甲地丙地图1 非洲自然带分布简图47.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4分)【答案】47.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

7、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解析】47.乙地为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根据提示“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来说明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气候和地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和植被等。【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1江苏)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温度高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2)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

8、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核心考点突破】【核心考点归纳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2.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对比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

9、生过程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 循环 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 (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10、 【突破归纳】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涵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举例 说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典题探究】【例1】(2

11、011福建)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河流径流量的减少即水文变化会导致气候、土壤、植被等其他地理要素的变换,进而导致该区域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答案】(4)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壤肥力下降

12、,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探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思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例2】下图可表示某些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读图回答(1)(3)题。(1)如果该图为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MN为软流层,为岩浆活动,为变质作用,

13、则 ()A甲为岩浆岩 B乙为沉积岩 C丁为变质岩 D为沉积作用(2)如果该图为热力环流模式图,MN为下垫面,则() A甲处气压低于丁处 B风由甲处吹向丁处 C甲处气压低于乙处 D甲处天气晴朗(3)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图,MN为下垫面,则 () A甲处代表陆地 B环节代表水汽输送C环节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D人类活动对环节的影响最大【解析】(1)若MN为软流层,为岩浆活动,则甲为岩浆,由此可知丁为变质岩。(2)若MN为下垫面,甲处气流上升,气压降低,丁处气流下沉,气压升高,丁、甲都位于近地面,故甲气压低于丁处。(3)若为海陆间水循环,MN为下垫面,可判断为水汽输送。【答案】(1)C (2)A (3)B 【变式精练】1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