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江山五中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会员独享】.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663168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江山五中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会员独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江省江山五中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会员独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江省江山五中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会员独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浙江省江山五中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会员独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浙江省江山五中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会员独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江山五中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会员独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江山五中2011-2012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会员独享】.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江山五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35个,每题2分,共70分)1、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B.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C.轧钢厂的噪声传到了附近居民区D.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2、关于下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丹麦某生态工业园区生产模式图A.发电厂的燃料中有炼油厂的废气B.该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C.水资源的消耗增加D.该模式既有利可图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右图是甲戊5个国家三个产业就业人口结构的等边三角形图。据图回答35题。3、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国家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A丁 B乙 C丙 D戊5

2、、经济发展阶段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期 的国家是A甲 B乙 C丙 D戊6、下列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区域,一定是发达地区B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C发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D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水平越低7、下列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传统农业占绝对优势,工业化尚未起步 B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C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规模小D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8、关于工业化阶段区域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大B加工工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C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增强,中心城市的

3、发展速度快D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不平衡的增长态势9、关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B高科技成为推动区域增长的重要力量 C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逐步形成 D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扩大读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图,完成1012题。10、该省可能是 A辽宁省 B江苏省 C台湾省 云南省11、从该省的产业结构变化来看 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B第二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 C农业产值一路下滑 产业比重波动太大,对经济发展不利12、下列省区中与所属经济地带对应一致的是 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 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

4、经济地带 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 13、 湿地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主要是因为它有哪些功能 提供水源 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调蓄洪水 美化环境 净化水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A B C D 14、西电东送的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其正确的选项是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 C京津唐、辽中南、沪宁杭辽中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15、西气东输工程可以推进沿线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表现在 改变东部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天然气可作为化工原料,促进东部化学工业的发展 能够推动机械、电力、化工、冶金

5、、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 C 16、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A沼泽 湖泊 河流 红树林 B. 沼泽 水库 河流 冰川 C.湖泊 河流 红树林 海洋 D. 沼泽 滩涂 稻田 下雨后的草地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1718题17、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玩具制造 B汽车产业 C石化工业D钢铁工业18、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劳动力价格 B技术 C交通运输 D原料19、“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读某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例变化图。回答1920题。20、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

6、以工业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21、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C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D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上升极慢22、山西省与环渤海经济区的联系是 A. 将二者联系的唯一途径是铁路交通线 B山西可为环渤海经济区提供能源和水源 C. 环渤海经济区可以为山西省提供科技和经济贸易通道 D. 面临的共性任务是加快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的速度 西部大开发要抓紧建设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公路国道主干线、江河上游水利枢纽等具有全局意义

7、的战略工程。阅读材料,回答23-24题。23、下列四组地形区中,全部属于西部大开发区域的是 A四川盆地一阿尔泰山一云贵高原一祁连山 B柴达木盆地一天山一江南丘陵一云贵高原 C准噶尔盆地一长白山一青藏高原一横断山 D塔里木盆地一云贵高原一黄土高原一太行山24、西气东输工程起始于 A哈密盆地 B塔里木盆地C柴达木盆地 D吐鲁番盆地25、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类型是A.小麦和玉米混合农业 B.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混合农业 C.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D.牧羊和牧牛混合农业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的界线都不确定 B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C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相似性 D区域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27、

8、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 A农业表现为点状B交通运输线表现为面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 C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点状 D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一社会综合体28、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镇地域的范围比乡村地域的范围大 B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C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D乡村地域会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29、下图中,在红外线波段反射率最高的是A泥浆B草地 C红砂岩D松林30、下列课题中,主要应用GIS进行研究的有近50年某省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近20年来,某市市区人口

9、分布变化特征与城市建设相关性分析 某市郊区土地利用状况与农业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某市市区主要道路交叉点交通流量状况分析及公交线路、站点分布的方案设计ABCD31、下列不属于卫星定位技术应用范畴的是A野外考察时用以空间定位 B为行驶的汽车提供精密的速度、时间信息C为飞行中的民航客机提供三维坐标 D为无线移动用户提供实时的通信服务32、如下图,某城市规划建设一个化工厂,下面四种布局较合理的方案是33、关于农业区位及其影响因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交通运输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突出B自然因素是农业区位选择必须考虑的因素C上海郊区的乳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市场D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

10、素是水源34、下列区域中 ,界限最明确的是:A、亚欧大陆B、长江三角洲C、中国东部地区D、亚热带季风区读某城市风频示意图, 35、如果在该城市布局一个火电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应该布局在该城市的 A、西北 B、东南 C、西南 D、东北高一地理期中地理答题卷一、选择题(每小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 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题号3132333435答案二、非选择题36、图中的甲图和乙图为我国的两个区域,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目前两个区域开发的能源资源主要是:甲 ,乙 ,将两区域连接在一起的大型工程是 ,这一工

11、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能源的跨区域调配。(2)两个区域内相同的经济作物是 。(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两区域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分析两区域各自在外贸活动中货物运输采用的主要交通方式。 (4)甲区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限制该区域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至少2条)。37、(10分)读“十五计划四大工程图”,回答下列问题。(1)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有利于( ) A北煤南运 B西气东输 C西电东送 D西部开发(2)有利于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工程是 。 (3)西电东送工程北、中、南三线分别经过 、 和 三大流域,有利于缓解 、 和 三大工业基地的用电紧张状况。28、读右图,回答有关问题:(10分)(1)A地区的名称是_,该处气候类型是_。(2)B是_山脉,对A地区气候的影响是_。(3)D是_(洋流),它对A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_。(4)A地区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_,这种资源如果遭到破坏,将会导致_ (5)F城市名称是_,其职能主要是_。参考答案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