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一网打尽七年级《论语》语文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653004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一网打尽七年级《论语》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一网打尽七年级《论语》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一网打尽七年级《论语》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一网打尽七年级《论语》语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一网打尽七年级《论语》语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一网打尽七年级《论语》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一网打尽七年级《论语》语文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一网打尽:论语2002年中考论语一网打尽2002年四川眉山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 愠:恼恨,怨恨 B不耻下问 耻:耻辱,羞耻。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 识:记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为师矣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B.学而不思则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思而不学则殆 有卖炭翁释担而立D.择其善者而从之 天将降大会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

3、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B第(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问题。C第(3)则讲的是学习方法。D第(5)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参考答案:1.B2.C3.A 4.B2006年中考论语一网打尽2006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共8分)(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4、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注: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不堪:无法忍受。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1)有仙则名 名:_ (2)惟吾德馨 德馨:_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二

5、句,极交友之妙境。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参考答案:16(1)出名(或:著名)(1分)(2)品德高尚(1分)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共2分)18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1分)19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1分) 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2分)2006年安徽省课程改革试验区论语四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6、(季氏)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便辟(pin p)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便佞(pin nng)善于花言巧语,丽言不符实。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_ (2)学而不思则罔 罔:_ (3)可谓好学也已矣 好:_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译

7、文:_ _(2)思而不学则殆。译文:_ _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内容主张第则择师之道第则交益友,拒损友1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则内容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14(3分) (每小题1分)(1)从:听从 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 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3)好:喜爱 或:喜好、喜欢 15(4分) (每小题2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16(4分)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则:三人行,必

8、有我师,择善而从 第则:择友之道 17(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2007年中考论语一网打尽2007年武汉市新课程(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15分)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

9、者哉!”(韩诗外传)注敧(q):倾斜。宥(y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恶(w):哪里,怎么。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1)知之为知之( ) (2)是知也( ) (3)思而不学则殆( ) (4)满则覆( )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1)诲女知之乎?译文:_ _(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译文:_ _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答:_ _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与_应该相结合。(2分)1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

10、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答:_ _(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答:_ _参考答案:7.(1)为:是。 (2)是:这。 (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翻倒。 8.(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9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0.态度 学 思 11(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 (敧器)的特点。 (2)有心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

11、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2007年盐城市(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节选)【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 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10.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不亦说乎?( ) 李生说之曰( ) 学而不厌( ) 王生益愠( ) 1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C. 择善而从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