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解读——居住与行旅篇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6638874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解读——居住与行旅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七、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解读——居住与行旅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七、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解读——居住与行旅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七、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解读——居住与行旅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七、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解读——居住与行旅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解读——居住与行旅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解读——居住与行旅篇(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汉字中寓含的传统文化解读 居住、行旅篇,一、居住篇,在说文解字中,巢部、穴部、门部、囱部、土部、木部、片部等部首字群很多都与我国古代居住方式、建筑格局、建筑材料等民俗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1、巢与穴,用树木枝叶架巢,郎古代所谓的“构木为巢”;或利用天然岩洞、树洞做为掩蔽所,即古代所谓的“掘地为穴”。从原始文化史资料看,大约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居住生活的古俗就已形成了。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榴巢。”,南方(长江流域以南)先民经历了漫长的缘木巢居岁月,后来渐渐形成干栏式结构的房屋,即用木桩支撑的悬空纯竹木结构房屋。 河姆渡遗址,我国北方宅居经历了由穴居到

2、半穴居再到地面建筑的进化过程。由于穴居的通风采光条件差,先人便发明了半穴居住宅,即向地下挖得较浅,仍有台阶可供上下,地面上有较矮的墙壁和屋顶,门窗合一。,原始人类由构木为巢到依木为宅,最初就是依托旷野中的大树作为中柱,进而选择在理想的处所立大木为中柱建宅。居宅的形体概念,在史前时期有称“个”者。 吕氏春秋孟春:“天子居青阳左个。”高诱注:“青阳,明堂也,中方外圆,通达四出,各有左右旁,谓之个。”,2、宫、室、堂,在古代,妻子住的屋子叫“室”,妾住的屋子叫“房” 丈夫二十而室,妇女十五而嫁。韩非子,3、门、户、向,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于堂室东曰户,在于宅区域曰门。字书,向,北出牖也。说文 诗幽风七月:“塞向瑾户。”,4、邑、区,説文解字:邑,國也。从囗; 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説文解字:區,踦區,藏匿也。,5、出、各(略),二、行旅篇,1 道路 (1)陆路 行、路、道、街、術、衢、巷,(2)水路 河、海、江、川、津、港,2、交通方式 (1)徒步 步、走、奔、涉,(2)车马,(3)舟船,自行般运出卖以办岁计。资治通鉴,谢谢观看! 2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