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应用中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36633406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者应用中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长者应用中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长者应用中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长者应用中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长者应用中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者应用中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者应用中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長者應用中藥的原則和注意事項,崔紹漢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生化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博士 亞洲抗衰老協會會長 澳門科技大學中醫藥學院客座教授,2,長者的生理和病理特點 1.1 長者定義 1.2 生理特點 1.3 病理特點 長者服用中藥的原則 2.1 中藥治療 2.2 中藥養生 服用中藥應注意的事項 3.1 煎煮中藥常識 3.2 進服中藥常識 3.3 服藥後自我監測,3,1.1 長者定義 中華學會老年醫學學會:45 59 老年前期 60 89 老年期 90 老壽期 國際慣例:46 65 漸老期 65 衰老期 聯合國: 65 老齡化社會的年齡參考標準,從中西醫角度了解長者的生理和 病理特點,

2、4,1.2 生理特點 小兒:稚陰稚陽之體 長者:殘陰殘陽之身 殘陰、殘陽,就是老年人的基本生理特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 五臟日虛 (2) 易感外邪 (3) 易傷七情 (4) 易生積滯,5,五臟日虛,靈樞天年 “四十歲,五脏六腑十二經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 始疏,榮華頹落,髮頗斑白,平盛不揺,故好坐 ;五十歲,肝氣始衰,肝叶始薄,膽汁始減,目 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優悲,血氣懈惰 ,故好卧,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 肺氣衰,魄離,故言善濕,九十歲,腎氣焦,四 脏經脉空虛;百歲,五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 獨居而終矣”。,6,1.3 病理特點,老年病的根本病理是“以虛為本”,而

3、基本的病理特點有四個方面: (1) 虛中夾實 (2) 多痰多瘀 (3) 易傳易變 (4) 陰陽易竭,7,2. 長者服用中藥的原則,2.1 中藥治療 (1) 防傳為先 強調既病防變 金匱要略指示既病防變即“治未病”,包括: 1/. 早治已病之經 2/. 兼治未病之臟即先安未受邪之地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8,(2) 兼補為規,“虛”是影嚮老年病發展和轉歸的關鍵所在, 治療時必須時時注意扶正補虛,即所謂攻 補兼施,扶正托邪。須注意: 1/. 攻補有度 2/. 攻補有時 3/. 補宜避峻就緩,9,(3) 注重流通血脈,長者氣血涩滯,多瘀為患,中醫認為“血貴流

4、 通”,故治療時注重疏通血脉。,10,(4) 強調健脾補腎,長者脾胃虛弱,腎氣早衰,患病之後,往往因脾 運不健,腎精不繼,容易出現氣血不足,陰陽兩 虛,營衛失調,寒熱不均等諸虛證候。治療這類 病證,補陽則損陰,滋陰又礙陽,衹有健脾補腎 才是根本大法。,11,(5) 藥宜精專平和,多種藥物長期合用,味多而力散,不僅不能愈病, 反會損傷脾胃。故長者的合理用藥,藥味宜少而 力專,藥性宜平而量少。,12,(6) 採用綜合治療,因為治療藥物大多性偏力專,久用會做成陰陽失 調,或在驅邪的同時損傷正氣,故治療老年病不 能單獨依賴傳統內服藥物的方法,應採取綜合治 療技術,包括食療、心治、針灸、推拿以及各種 外

5、治療法,並須注意起居,勞逸有度及生活調攝 等。,13,食療,養老奉親書:“老年人皆厭于藥而喜于食” 老老余編:“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 食治未愈,然後命藥” 老老恒言:“不服藥為中醫”,14,2. 長者服用中藥的原則,2.2 中藥養生 不盲目進補 - 服用補藥應有針對性 - 清程國彭:補之為義,大矣哉;然有 當補不補誤人者,有不當補而補誤人者, 亦有當補而不分氣血,不辨寒熱,不識開 合,不知緩急,不分五臟,不明根本,不 深求調攝之方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講也。,15,補勿過偏 進補的目的在於調和陰陽,宜恰到好處,不 可過偏。,16,辨證進補 - 要分臟腑、氣血、陰陽、寒熱、虛實,辨 證施補 -

6、應根據四季陰陽盛衰消長的變化採取不同 的方法 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17,盛者宜瀉 - 清徐靈胎能長年者,必有獨盛之處, 陽獨盛者,當補其陰。而陽之太盛者, 不獨當補陰,並宜清火以保其陰。 - 瀉實之法也是抗衰延年的一個重要原則,18,瀉不傷正 - 汗毋大泄,清毋過寒,下毋峻猛,19,用藥宜緩 - 用藥宜緩圖其功,要有一個漸變過程,不 宜急於求成。,20,3. 服用中藥應注意的事項,3.1 煎煮中藥常識 煎中藥用具最好選用瓦、砂煲,忌用銅、鐵器皿,不锈鋼、康寧煲亦可用,但“易潔鍋”則不宜 。 煎藥前先用清水沖洗藥材(種仁類藥物、經打碎或“後下”類藥物除外,或遵醫囑),然後以適量的凍水(

7、足夠蓋過藥面即可)浸泡藥材15 - 30分鐘,再用中火(或遵醫囑)煎煮。切忌貪圖快捷,以熱水或滾水煎藥 。 傷風感冒類藥宜先用大火(武火),待水滾後轉用中火(文火)煎30分鐘左右,分兩次服,忌久煎及翻煎 。,21,3.1 煎煮中藥常識 內外科雜病類藥(包括滋補、調理類)第一次約煎50分鐘,第二次約煎30分鐘。如須翻煎中藥,宜於第一煎後馬上進行,放水可較第一煎少。存放隔夜之藥渣不宜再煎服。第二煎中藥可存放於雪櫃內,服用時須翻熱 。 (5) 先煎”類藥一般宜先煎30分鐘以上(以醫囑為準),然後再加入其它藥物同煎;“後下”類藥物應在煎藥將完成前5分鐘加入,不宜久煎。,22,3.1 煎煮中藥常識 免煎

8、濃縮沖劑是同一種中藥,經大量久煎後 提取的濃縮顆粒,再磨碎成免煎煮的中藥粉。配藥師按醫師處方的份量(按生藥量)計算不同中藥所需的藥粉份量後,把各種所需的藥粉混和,配成藥方沖劑。服用時,只需將沖劑置於杯底,然後加入熱水半杯(60 - 70C以上)攪勻,溫度適合時即可服用。其功效與湯劑無分別。,23,3.2 進服中藥常識 湯藥宜溫服,除熱在胃腸,患者欲飲冷者可涼服。第一次服藥時間與第二次應相隔4小時以上。中西藥不可同時服用,避免中西藥互相干擾或抵觸療效。如需中、西藥同服,必須相隔至少2小時以上較為合適,或遵醫囑。,24,3.2 進服中藥常識 (1) 中西藥合用禁忌 1/. 含大量輮質類成分的中藥不

9、宜與蛋白質類藥 物以及抗生素、酶製劑、鐡製劑、維生素B族 藥合用。 - 地榆、虎杖、大黃、五倍子等 2/. 海藻、昆布等及其他含碘的製劑不宜與治療 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藥物同用。,25,3/. 含有有機酸類成分的中藥不宜與磺胺類及鹹 性西藥物合用。 - 山楂(保和丸)、五味子、山萸肉(六味地黃丸) 等 4/. 活血化瘀中藥不宜與薄血西藥合用。 - 丹參、川芎等,26,5/. 甘草、鹿茸不宜與降血糖及降血壓西藥合用, 亦不宜與阿士匹靈合用;甘草亦不宜與強心類及排鉀利尿西藥合用。 6/. 麻黃不宜與降血壓藥及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合用。,27,3.2 進服中藥常識 服用中藥不可同時飲用牛奶、咖啡、濃茶等,

10、以免影響療效。原則上補益藥可於飯前空腹時服(腸胃易不適者宜先吃少量食物),通大便藥亦宜空腹服,傷風感冒藥、對腸胃有刺激藥、治療胸膈以上病症之藥宜飯後服,安神藥宜晚飯後1小時服,痛經調理藥應經前數日服,急病不拘時服。,28,3.2 進服中藥常識 (3) 藥食協調 1/. 傷風感冒、過敏症患者、皮膚病患者注 意避免食肥膩、燒味、鹵水、鵝、鴨、蝦 、蟹、無鱗魚、牛肉、蛋類等易引起過敏 的食物;忌食煎炸、咖喱、辣椒、胡椒等 刺激性食物。飲食宜清淡,有關宜忌應遵 醫囑。 2/. 咳嗽時忌食生冷煎炸品、香蕉、橙、蝦、 蟹、無鳞魚和飲瓜菜湯。,29,3.3 服藥後自我監測 監測藥物有無療效 1/. 自我感覺症狀減輕或消失。 2/. 通過儀器及化驗等方法檢查,觀察身體器 官的功能及病理狀態是否好轉。,30,3.3 服藥後自我監測 觀察是否出現毒性、副作用或過敏反應等。 中藥在應用過程中或會出現一些與預防、治療、保健或美容等目的無關的不適反應,甚或出現對身體的損害性反應,這些反應通常叫做中藥的不良作用或中藥中毒。,31,中醫四補 藥補不如食補 食補不如動補 動補不如心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