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人的实践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36633369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人的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人的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人的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人的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人的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人的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人的实践(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客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意识活动概论 第三节 实践活动概论,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人的实践,第一节 客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历程 1. 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哲学分歧 世界本原问题就是对我们所看到的千差万别的事物共同本质问题的思考,归根到底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有以下几种答案:,:,2,(1)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因而世界是统一的,这个统一的本原派生出万事万物,用这个统一的本原可以说明一切事物。大多数哲学家都是一元论者。,(19021994),二元论则认为世界不是统一的,世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这些本原是相

2、互独立的,它们之间不存在派生和说明的关系。在哲学史上只有少数哲学家是二元论者,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笛卡儿和波普尔。,4,(2)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在一元论的阵营里,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精神,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物质。,5,2.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历史演变,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物质,但由于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物质本原认识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历史形态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代指人类认识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6,泰勒斯,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7

3、,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观点,阿那克西曼德: “无限”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 “空气”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 “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观点: 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认为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指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缺乏科学根据,只是根据生活经验所作出的

4、朴素的直观猜测,这种猜测混淆了物质和物质形态。,近代是指西方从15世纪到19世纪这段历史,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上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它根据近代科学研究的成就, 把物质看作是原子,并认为原子的属性(广延性和不可分不可入性)就是物质的属性。,(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12,(2)这种物质观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3)但这种物质观仍有严重缺陷,它的历史局限性表现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混淆了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3)辩

5、证唯物主义物质观,1.恩格斯对物质观的科学说明,恩格斯针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的缺陷指出:“原子决不能看作简单的东西或者甚而看作已知的最小的物质粒子。”他提出哲学所说的“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14,2.物理学革命引发的哲学危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有了突破性的发现,原子被打开了,放射性现象的发现使人们深入到原子的内部,比原子更小的电子等基本粒子概念的提出,给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造成危机,只有提出新的物质观,才能概括新的科学成就。,彭加勒,3.列宁对物质观的科学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6、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6,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确立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17,二 物质的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运动是指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本性和存在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18,1.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7、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事物的静止状态,它把静止理解为运动的特殊状态,这种状态有两种具体的表现: (1)机械运动中的位置没有移动情况; (2)事物处在量变阶段上的相对稳定状态。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它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19,3.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2)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利用事物; (3)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20,4.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是一维性的,而且是由过

8、去、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流逝,因而具有不可逆的特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现实空间具有三维性特性。,21,(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离的: 首先,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实在内容。离开特定的物质运动过程,时间就是一个无法存在、不可想象的东西;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空间就成了空无一物、不可想象的虚空。 其次,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必须有时间性,即过程持续的长短和过程发生的先后;运动着的物质必须有空间性,即存在着体积的大小和坐标的方位。,太阳系结构示意图,22,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空的绝对性也就是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

9、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为此就必须批判时空观上的唯心主义。,23,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也必须承认时空的相对性,即把时空的具体特性看作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在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借相对性来否定时空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念;二是反对相对性来固守形而上学不变论的绝对时空观。,24,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两个独立的观念,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分别具有绝对性,牛顿,4.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时

10、间空间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则是无限的。承认整个物质世界在时空上的无限性,对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对时空无限性的证明则是一个无限的认识过程。,25,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过程及结果。从其起源和基础上看,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节 意识活动概论,一、意识的起源,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 从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11、。,人的意识和动物的感觉、心理活动有本质的不同: 首先是物质基础不同; 其次是反映形式不同; 再次是反映内容不同; 最后是反映功能不同。,2.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心理到人类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劳动使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日益完善。 其次,劳动使得语言得以产生; 再次,意识的丰富内容和多种形式也是在劳动过程以及以劳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交往中获得的。,神经反射过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前边有梅林,到那里吃梅子!(第二信号系统),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具有高度组

12、织和复杂结构的物质系统。反射是人脑活动的内在机制。 意识是人脑对外部信息加工处理才形成的,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意识的特征: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 客观的,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 鲁迅,3. 意识主观性的表现,(1)意识形式主观。意识的形式包括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的

13、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2)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3)映象上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反映。,4.意识的客观性,(1)不管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所认识和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2)个体意识的差别归根结底是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形成的。 (3)即使是虚幻、歪曲的映象也是对客观的反映,有自己的客观“原型”。,1.意识的结构 (1)从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 (2)从自觉程度看,意识有潜意识与显意识之分。 (3)从指向性看,意识可分为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4)从发展角度看,意识可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传统意识:是人类从历史发展中

14、继承下来的意识,它会自然而然地渗透于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中,具有强大的惯性作用。 现实意识:是人们在现实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意识,它是对当前社会现实与事物的反映。 未来意识:是人们依据社会和实践的发展趋势而形成的一种预见性意识。,2.意识的功能,意识的能动性也即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2)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3)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F=GM1M2/R2,3. 各派对意识能动性问题的观点,(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直观反映论,忽略了

15、意识的能动作用。 (2)唯心主义者:将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把它说成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3)辩证唯物主义者:遵循客观世界规律,发挥主观能动作用。,4.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的制约和决定,(1)意识在对物质世界发生作用之前,它的内容首先就被物质世界的客观情况所决定了,特别是被人们当时的实践地位和水平决定了。 (2)其次,意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决定着意识能否实现其能动作用。 (3)再次,要使物质世界发生人们所需要的变化,就必须通过实践。 (4)一种意识能否实现,还要取决于实践发展的水平、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技术手段。,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1)规律及其特点 规律:是指客观

16、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层次性等特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将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前提,必要条件,四、意识与人工智能,随着信息论、控制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模拟人脑思维过程的电脑,产生了人工智能。它可以帮助人完成一部分意识活动,但与人的思维有本质区别。,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1只,树上还有几只?,0只? 1只?,9只!,1. 人工智能的本质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2. 人工智能与意识的本质区别: (1)机器人不是真人,电脑不是人脑 (2)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3)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性 (4)电脑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第三节 实践活动概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