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第2版29[血液]教材课程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6632379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 第2版29[血液]教材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药理学 第2版29[血液]教材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药理学 第2版29[血液]教材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药理学 第2版29[血液]教材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药理学 第2版29[血液]教材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学 第2版29[血液]教材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 第2版29[血液]教材课程(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用于血液及 造血器官的药物,第29章,血液系统: 凝血-抗凝 纤溶-抗纤溶 出血性疾病、血栓栓塞、血管内凝血,出血促凝血药 血栓抗凝血药 贫血抗贫血药 失血血容量扩充药,主要内容: 一、影响凝血过程的药物 促凝血药:维生素K等 抗凝血药 二、抗贫血药 三、血容量扩充剂 四、促进白细胞增生药,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VIIa,II,凝 血 过 程,共同途径,HMWK,XII,组织因子III,VII,凝血酶原,交联纤维蛋白凝块,X,IX,IIa,Xa,IXa,XIIa,XIa,XI,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Ca2+,抗凝系统 抗凝血酶(AT):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是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能与

2、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凝血因子形成1:1复合物,从而使上述凝血因子失活,产生抗凝作用,肝 素(heparin),猪肠粘膜和猪、牛肺脏提取粘多糖硫酸酯 一、结构特点: 1.带大量负电荷 2.强酸性,体内过程,口服无效 常注射给药 80与血浆蛋白结合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 不通过胸膜、腹膜、胎盘屏障、不经乳汁分泌,也不透过透析膜,二、药理作用 1.抗凝作用: a.作用机制: 依赖于抗凝血酶III(AT-III),精氨酸反应中心,赖氨酸,肝素的药理作用机制,AT-III,肝素、LMWH和AT-III及 凝血因子的作用,b、抗凝作用特点 1. 体内、体外均有强大抗凝作用 2. 可逆结合,反复利用 3.口

3、服无效:极性大,静脉注射,2.抑制血小板聚集 继发于抑制凝血酶的结果 3.抗动脉粥样硬化 降脂:促进脂蛋白脂肪酶释放水解乳糜微粒和VLDL 保护动脉内皮作用 抗血管内膜增生 4.其他作用:抗补体、降低血液粘稠度、抗炎,三、临床应用 1.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对已形成的血栓疗效欠佳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应用 防止因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消耗 3.体外抗凝:心血管手术、心导管及血液透析等,防止血栓形成,四、不良反应 1.自发性出血:监测凝血时间或PTT(部分凝血酶时间) 抢救:缓慢静脉注射硫酸鱼精蛋白50mg (强碱性带正电荷蛋白) 2.血小板减少症:监测血小板计数 3.

4、过敏反应 哮、荨麻疹、结膜炎和发热 4.早产及胎儿死亡 5.骨质疏松和骨折,禁忌症,具有出血素质、血友病、溃疡病、恶性高血压、脑出血病史、近期外伤或手术 注意:不能与碱性药物合用 不能与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合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一下特点: 1.选择性抗凝血因子Xa的活性 2.抗凝作用增强,较少受PF4抑制,不易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3.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 4.所引起的出血并发症少,一般无需监测凝血酶时间,需监测凝血因子Xa的活性,常用制剂:,依诺肝素、替地肝素 临床应用 用于预防骨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血液透析、体外循环,香豆素类(

5、口服抗凝药),一、抗凝作用特点 1.体外无抗凝作用 2.可口服,ViK拮抗剂 3.缓慢、持久,双香豆素、华法林、醋硝香豆素,二、抗凝作用机制 ViK拮抗剂,抑制VitK由环氧型向氢醌型转化,阻碍VitK再利用,从而抑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II、VII、IX、X (含Glu)活化,对已合成的凝血因子无抑制作用,起效慢,II、VII、IX、X,三、体内过程 可口服,血浆蛋结合率90%99%,可通过胎盘屏障,经肝代谢,半衰期4050小时 维持25天,四、临床应用 1.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形成与发展 2.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3.心梗辅助药 多采用序贯疗法先用肝素、再用香豆素维持), 与抗血小板

6、药合用可减少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五、不良反应 1.自发性出血 解救:输新鲜血浆或全血 静脉注射VitK1(植物甲萘醌)对抗 2.胎儿出血和畸胎生成 影响胎儿骨骼和血液蛋白质的-羧化作用 3.皮肤坏死、过敏等,六、药物相互作用 A.增强抗凝作用的药物减量 1.VitK缺乏:广谱抗生素 2.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药和肝药酶抑制药:水合氯醛、羟基保泰松、甲磺丁脲、奎尼丁等,水杨酸盐、甲硝唑、西咪替丁 3.合用阿司匹林、水杨酸类等抗血小板药物,B.减弱口服抗凝药抗凝作用的药物 1.肝药酶诱导剂:巴比妥类、利福平、灰黄霉素等 2.增加凝血因子合成:VitK,(三)、体外抗凝药 枸橼酸钠 ( sodium ci

7、trate ) 抗凝作用特点: 1.与钙络合成难解离的络合物, 产生抗凝作用 2.仅用于体外抗凝:主要用于贮存和输血时的抗凝,是血库保养液的主要成分之一 每100ml全血中加入2.5%枸橼酸钠10ml,可使血液不凝固,第二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fibrinolytic drugs,纤溶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酶原的激活物或抑制物,纤维蛋白溶解药,定义: 能够直接或间接激活纤溶酶原,溶解纤维蛋白,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又称溶栓药),链激酶 (Streptokinase,SK),丙组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蛋白质(多采用静脉给药),现已用基因工程制备 溶解血栓

8、机制 间接使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 +纤溶酶原 构型改变 SK纤溶酶复合物 纤维蛋白表面的纤溶酶原 纤溶酶 血栓溶解,特点:,1.选择性差 ,呈现全身纤溶状态 2.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内新形成的血栓均有溶解作用 早期应用24h内,24小时后无效 3.对曾感染溶血性链球菌的患者,少量失活 4.易引起自发性出血,用氨甲苯酸对抗,尿激酶 urokinase,UK,人肾细胞合成,尿中分离,无抗原性 溶解血栓机制 1.直接激活凝血块表面纤溶酶原断裂成纤溶酶,产生溶解血栓作用 2.选择性差,不具有抗原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特点: 1.选择性作用于血栓中纤维蛋白,并激活于纤维

9、蛋白结合的纤维蛋白溶酶原变为纤溶酶,溶解血栓 2.溶栓作用强,作用出现迅速,再灌注率高,出血副作用少,前尿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 原激活物 t-PA,纤维蛋白,纤溶酶原(PIg),纤溶酶,PIg+SK,阿尼普酶 APSAC,PIg,链激酶,纤溶药的作用,选择性强,作用迅速,再灌注率高,SK经过改良的产品,维持较长,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甲苯酸(P-aminomethylbenzoic acid,PAMBA) 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AMCHA) 主要用于纤溶亢进所致出血,氨甲苯酸 ( 对羧基苄胺 PAMBA) 【药理作用】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 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纤溶酶

10、原不能转为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 止血,【应用】 1 症主要用于纤维蛋白溶解所致的出血 如产后出血, 甲状腺,前列腺,肾上腺,肝, 胰, 肺等手术所致的出血 链激酶和尿激酶过量引起的出血 2 对癌症出血,创伤出血及非纤维蛋白溶解引起的出血无效 过量可致血栓,并能诱发心肌梗塞,第三节 抗血小板药,定义: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防止血栓的形成,用于防治心脏或脑缺血性疾病、外周血管栓塞性疾病的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1.抑制血小板代谢药物:阿司匹林 2.干扰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药:噻氯匹啶 3.凝血酶抑制药 水蛭素 4.GPIIb/IIIa受体阻断药 :阿昔单抗 (血小板膜糖蛋白Ib/III

11、a),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阿司匹林(aspirin),一、作用机制 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酶,减少血栓素A2 (TXA2)的产生,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而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环氧酶作用弱 (血小板本身不能合成环氧酶),二、临床应用 1.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性疾病 5075mg/d 2.急性心梗、一过性脑缺血等 三、不良反应 消化性溃疡及消化道出血,双嘧达莫(潘生丁),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增高 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使cAMP浓度增高 增强PGI2活性或促进PGI2生成 但用作用弱,一般与口服抗凝血药和用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华法林:防止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血栓形成,噻氯匹啶 ticlopidi

12、ne 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 合成强效抗血小板药物 主要用于预防中风、心梗及外周动脉血栓性疾病复发,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腹泻,最严重的是骨髓抑制,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干扰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第四节 促凝血药,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药物:维生素K 凝血因子制剂,维生素K,甲萘醌结构及不同植基侧链 1.天然形式 脂溶性VitK1、VitK2 (作用快,持续时间长,一般肌肉注射给药) 2.人工合成 水溶性VitK3、VitK4:不需胆汁协助吸收;(可口服给药),促凝血机制 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凝血因子II、VII、IX、X 合成 当VitK或环氧型维生素k受阻(香

13、豆素类药物作用)时,凝血因子的合成停留在无活性的前提状态,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引起出血,用于治疗VitK缺乏引起的出血,II、VII、IX、X,维生素K (vitamin K) 【不良反应】 1.一般不良反应 : 面部潮红,出汗,血压下降及虚脱等肌肉注射 2.胃肠道反应 3.溶血性贫血 : 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特异质者也可诱发 维生素K1不良反应最少 维生素K3较多,第五节 抗贫血药,贫 血 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 临床常见病症及治疗药物 缺铁性贫血 铁剂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叶酸和维生素B12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降低,铁有两个来源,一为内源性铁,来源于衰老

14、的红细胞释放出的铁的重新利用,这是机体铁的重要来源,另一是外源性铁,即从食物中获得的铁。在正常情况下,每日从食物中只需补偿每天所丧失的1 mg铁即可。但对生长发育期的婴儿、儿童、青少年和孕妇,铁的需要量将相对或绝对地增加。 铁缺乏的原因:吸收障碍 损失过量 需要增加 铁剂可起到补铁的作用。,铁 剂,药理作用 1.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血红素酶、过氧化氢、金属黄素蛋白酶的组分 2.铁蛋白的形式构成人体储存铁 15mg,硫酸亚铁 枸橼酸铁铵 右旋糖酐铁,体内过程 吸收: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酸性环境促吸收,Fe3+还原为Fe2+ 体内铁的存储影响吸收 促进吸收:胃酸、VitC、还原性物质; 妨碍吸收:

15、胃酸减少、高磷、高钙、鞣 酸、 四环素 2. 与转铁蛋白结合 受体 识别 胞饮 由转铁蛋白转运至肝、脾、骨供造血或储存,3.排泄:肠粘膜上皮细胞、胆汁、尿、汗。,临床应用 各种原因造成的缺铁性贫血:疗效佳 首选口服铁剂:硫酸亚铁,枸橼酸铁胺糖浆,一般症状及食欲迅速改善血液中网织红细胞1014天达到高峰,血红蛋白48正常 减半维持用药23个月 静脉给药:右旋糖酐铁,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便秘 Fe2+ +硫化氢 2.急性铁中毒:1g以上,即循环衰竭、休克和胃粘膜凝固性坏死 急救措施 磷酸盐或碳酸盐洗胃 去铁胺灌胃或肌内注射 结合残存铁,不良反应,1.胃肠道刺激症 (口服时,Fe3+较Fe2+

16、多见。) 2. 便秘(Fe2+与肠蠕动生理刺激物硫化氢结合后,减弱了肠蠕动所致。) 3.急性中毒(1g/次 以上)表现为急性循环衰竭、休克、胃粘膜凝固性坏死。 坏死性肠炎。 处理:磷酸盐、碳酸盐溶液洗胃, 去铁胺灌胃或肌内注射 结合残存铁,叶酸 folic acid,水溶性B族维生素 从食物中获得,每日最低需要量50ug100ug 药理作用 四氢叶酸缺乏,DNA的合成障碍,细胞分裂与增殖 巨幼红细胞贫血,体内过程 1.在胃内与内因子结合,免受消化 2.进入空肠由肠粘膜吸收 3.与运钴蛋白结合,运送到肝及其他组织,临床应用 1.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叶酸为主+VB12 2.预防性给药:妊娠 3.慢性溶血性贫血:叶酸缺乏 4.应用甲氨喋呤、甲氧苄啶后所致巨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