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4长春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531895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4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4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4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4长春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4长春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4长春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长春版九下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4教学要求 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 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预习要求 1.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 2.词语解释 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 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交流预习并导入 (一)、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

2、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存疑,先看下文) 1“最先”与“最后”是两个概念,请谈谈你对其各抱何种态度? 学生可能答:敢为最先,不甘最后。 2阅读课文,思考: (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 (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 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最先与最后 态度 具体表现 结果 对“最先”怕 “不为戎

3、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 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 对“最后”耻 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 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土崩瓦解” 教师小结讨论情况:从板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鲁迅先生批评“不为最先”,或(敢为最先);反对“耻最后”,(也即提倡“不耻最后”)。 二、具体课文分析 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言。 (1)、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学生发言) 明确:话题引入,国人处世。 (2)、(国人作为“处世金针”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

4、:“不为最先”。有何根据? (3)、“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处世金针了。” 理解:“第一句”指什么?作者对国人的处世金针持何态度?或问:(“不幸”有何含意作用?) 明确:指“不为最先”。“不幸”带有作者鲜明感情色彩,对之持否定态度。 2、概括第二段要点。 (1)、首句表达了什么含义作用? 明确:国人持有“不为最先”处世金针由来已久、程度严重。(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说明:不好的事不做。甚至于“不为福先”说明:连对自己有好处的,也不肯先做。) (2)、第二句“所以”开头,引出下文主要说什么? 造成危害:改革不易,前驱怕做。欲得却多,就搞阴谋。 不敢“不耻最后”,即“

5、耻最后”。 文中“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由“不为最先”转入“不耻最后”这一论述重点。 见危机鸟兽散 不退转称傻子 板书:话题引入,国人处世 不为最先 由来已久 造成危害改革不易,前驱怕做欲得却多,就搞阴谋 不敢“不耻最后”即“耻最后” 见危机鸟兽散 不退转称儍子 3、阅读第三段,思考: 本段起何作用? 明确:例证。(生活角度影响广泛) 赛跑落最后者失了勇气中途挤入 佯为跌倒 尽跑尽跑大家嗤笑 4、阅读第四段,思考: 本段起何作用? 明确:例证。(历史角度危害严重)学生以实例充实之。 四个“少有” 失败的英雄如项羽 韧性的反抗 单身鏖战的武人荆

6、軻后果见败兆纷纷逃亡 抚哭叛徒的吊客土崩瓦解 本段用了整句修辞,强调了文意。 “少有”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如荆轲、项羽、文天祥、谭嗣同等,但“少有”毕竟造成民族精神堕落,民族命运出现危机。(中国人素以成败论英雄) 5、最后一段作用?总结。 请归纳出作者的论点。20字内明确:“不耻最后”的人,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脊梁”,在此的修辞含义是什么?明确:支撑的顶梁柱,中坚力量。 三、作业 1.听写: 即使不能有胜利的闯将,也应该有失败的英雄;即使不能有速决的胜仗,也应该有韧性的反抗;即使不能有旌旗蔽空的大军,也应该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即使不能有杀身成仁的志士,也应不缺“敢抚哭叛徒的吊客”。因为绝望的抗争总胜于卑怯的苟活,战败的悲歌总胜于等死的哀哭。 2.给课文标题加几个字,反映作者的观点: 敢为最先与更不耻最后 3.小评论:我读最先与最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