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8》-精选课件(公开PPT)

上传人:zhuma****mei1 文档编号:136512650 上传时间:2020-06-28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8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蒹葭8》-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蒹葭8》-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蒹葭8》-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蒹葭8》-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蒹葭8》-精选课件(公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蒹葭8》-精选课件(公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蒹葭8》-精选课件(公开PPT)(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 经,蒹 葭,教学目的 了解有关诗经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 掌握诗经的主要内容;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美,能够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诗经的艺术成就。,返回,教学重点 蒹葭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意境,体会“在水一方”的意境之美。 蒹葭中意象的时间、空间变化。,返回,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多为民歌;“雅”有大雅、小雅,一百零五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有周颂、鲁

2、颂、商颂,四十篇,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在内容上,诗经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矛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在艺术上,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多用比兴手法,意蕴丰赡含蓄。诗经重在反映并表现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表现手法的灵活交叉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返回,二、背景材料,返回,齐,山东,卫,郑,陈,桧,蒹 葭,宛在水中沚。,教学 重点,思考 练习,教学 目的,艺术赏析,朗读欣赏,作品 简介,背景 简介,内容 述评,资料链接,本诗选自诗经秦风。秦:周朝

3、时诸侯国名,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蒹葭( ): 芦荻,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凝结成,这个人。指诗人所追寻的人。,那一边,溯洄,逆流而上,追寻他,顺流而下,宛然,真好像,干,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升,高,水中小洲,小岛。,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水边,迂回曲折,水中的沙滩,退出,背

4、景简介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大约是2500年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秦地指今汉水中上游陕西省南部地区,是周朝王族的发祥地,当时农业发达。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 一是 “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礼制。” 二是“招贤”的。 “伊人”即“贤才”。 三是“爱情”说。 “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此诗的本事至今无从查考。 所谓本事,指的是这首诗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为什么而写的。因此,诗中的“伊人”所指始终难以征信,而以上三种说法也就难以最终定论。为解读方便,这里先把它当作一

5、首爱情诗,然后再生发开去,看看它的意境空间究竟能有多大。,返回,内容述评 一、作为爱情诗:四个层次的基本内容 本诗三章重叠,各章均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秋色图:深秋清晨,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霜。 第二层(三、四句):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第三层(五、六句):分述“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情境:逆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终不可达。 第四层(七、八句):分述“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境: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终不可近。 全诗通过总述、分述、逆流、顺流的反复描述,将在水一方、可望难

6、即的企慕追寻情境展现得十分清晰,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精神和追寻不得的空虚惆怅心情也表现得相当充分。,返回,二、连类生发:一个表现人类悲剧处境、悲剧心态的艺术范型 把“在水一方”看作是一个象征性的意境。它具有无限的象征空间,都可以连类生发,升华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范型。 “在水一方”由三个要素构成:追寻者河水伊人。 伊人:贤人、友人或者恋人,若再连类升华,还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以至于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等等。 “河水”:高山、深堑、宗法、礼教,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其他种种障碍。 追寻者:多种相应的角色。 如此一来,蒹葭一诗的整体内涵,就应当说是世间一切因受阻而可望难即境况的艺术

7、写照,而“在水一方”则是表现人类悲剧处境(当然人类还有喜剧处境)和悲剧心态的一个艺术范型。在这里,追求精神是可佳的,但结果是可悲的,前途是渺茫的。,返回,内容述评 三、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诗词追求的是:创造一个怎样的意境范例,才能够令人感悟得更多,联想得更多。 钱钟书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在水一方”的范例,他将但丁探索人生、人类追求理想、男女思慕佳偶、帝王追寻仙山、佛教寓禅彼岸、哲人寓理形神等诸多异质同构情境,都归纳到“在水一方”的意境空间之中,确是一个通过连类生发来论析诗意的典范。可以说,诗词意境的意义不在本事,而在它的可连类生发空间,如果排除了它的连类空间,实质上也就等于取消了诗词。

8、,返回,返回,艺术赏析 一、虚幻难实、神秘莫测的朦胧意境 蒹葭的作者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事件都虚化了,正因为如此,蒹葭的意境也就呈现为一种不粘不滞、似花非花、空灵蕴藉、含蓄多藏的朦胧美。 二、意在言外、连类无穷的象征格局 蒹葭一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的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三、一唱三叹、层层推进的美感形式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出将诗意层层推进的作用。 时间的不断推移: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 ”,再到“白露未已”。 地点的转换: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 从“宛在水中

9、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 ”。 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上古民歌,也是现代民歌常用的表现形式。它的美感价值有二: 一、情感。诗歌重在以情动人。情感不是作用于人的理智,不是一次性概念告知所能奏效,须反复感染方能起到动人心弦的效果 二、音乐。上古民歌都是口头传唱的,是以声调和旋律来感染人的情感,唱者须反复才能尽情,听者须反复方能动情。因此,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本身,就是在层层推进感情,就是在不断强化美感效应,并非一定要在每章的内容上有了发展变化,才算得有了推进。这是应当意识到的。,思考与练习 一.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

10、何象征意义? 二.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有何看法。,返回,“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相关评论 教学参考 补充注释 扩展阅读 歌 曲,返回,资料链接,蒹葭刺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也。(毛诗大序) 言秋水方盛之际,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宋朱熹诗集传) 曰“伊人”,曰“从之”,曰“宛在”,玩其词,虽若可望而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异人异境,使人欲仙。(明钟惺诗经评点) 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

11、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之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象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亦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清黄中松诗疑辩证) 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陈子展诗经直解)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传:“一方,难至矣。”按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陈启

12、源毛诗稽古编附录论之曰:“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之情境也。古罗马诗人桓吉尔名句云:“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世会心者以为善道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国古民歌咏好事多板障,每托兴于深水中阻。但丁神曲亦寓微旨于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近代诗家至云:“欢乐长在河之彼岸。”(钱钟书管锥编),返回,相关评论,教学参考,诗小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诗沈中说:“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汧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认为该诗主旨是求隐士。总之由于主题的模糊性,先哲时贤对该诗

13、主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来“诗无达诂”,这一模糊,就更加见仁见智。但正是这种朦胧、模糊、多义性,切合诗家三昧,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清代叶燮更有一套模糊的诗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可见古人对诗中的朦胧美早已心仪神往,而且见解十分精辟独到。然而。该诗在这种旨意模糊和不确定中,毕竟还有确定的东西在。“深企

14、愿见”之情是确定的,执着追求之意是确定的,求之不获仍不放弃追求也是确定的。这就给读者的想像、再创造起了导航的作用。,返回,补充注释,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返回,扩展阅读,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