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曹刿论战》教案(沪教版五四制).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314760 上传时间:2020-06-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曹刿论战》教案(沪教版五四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曹刿论战》教案(沪教版五四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曹刿论战》教案(沪教版五四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曹刿论战》教案(沪教版五四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曹刿论战》教案(沪教版五四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曹刿论战》教案(沪教版五四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曹刿论战》教案(沪教版五四制).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曹刿论战左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掌握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形象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了解本文叙议结合、揭示事物因果联系的说理方法,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认识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文学常识】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传说此书是春秋左丘明根据鲁史编写的,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史料。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春秋三传”之一(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

2、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的文学成就:叙事具体生动,详略得当,手法灵活,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善于写战事,大小战事有数百次,特别是几次大规模战事写得最出色,往往描写战争起因、性质、胜负的内外因素如民心向背、将帅品格等。左传,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正音正字】1易读错的字:刿gu间jin鄙 b弗 f帛b孚f乘chng2易混淆的字:遂逐竭渴衰哀伏优辙撤轼拭靡糜【积累词语】1掌握常用词语:伐、间、鄙、安、牺牲、加、信、孚、福、狱、鼓、可以、靡。2掌握特殊句式:何以战(倒装句);夫战,勇气也。(判断句)【虚词积累】之代词;用在动词后代人或代事;相当现代汉语:他、他们、它、它们等

3、。用在动词后指代事物;相当现代汉语:这、这个、这件事。动词;充当谓语;相当现代汉语:往、到、去。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作定语的标志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必译。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用在表时间词语后或动词后,起延长、舒缓或调长音节的作用;不必译。其代词;指代人或事物;相当现代汉语:他、他们、它、它们等。指示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这个、这些、哪、那个、那些。物主代词;相当现代汉语: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等。用在数词前;相当现代汉语:其中的。副词;表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大概、或许、恐怕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岂、究竟等。

4、表祈使;相当于现代汉语:应该、一定(要)等。表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必译。连词;表假定;相当于现代汉语:如果。夫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那。助词;用于句首,作发语词,以引出议论;不必译。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哎、呀、啊。名词;相当现代汉语:丈夫、成年男子。盖副词;表示猜测语气,也称推原之词;相当现代汉语:大概、大约、原来。助词;用于句首,以引起议论;不必译。名词;相当现代汉语:盖子、顶蓬。动词;相当现代汉语:盖。上孰代词;表示疑问;相当现代汉语:谁、什么、哪个、哪件事等。通“熟”;相当现代汉语:成熟的;成熟、仔细、周详。【朗读课文】【课堂练习】1用文中一个词概括鲁

5、庄公的特点。(鄙。) 2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不仅明确鲁庄公“鄙”,更要揭示曹刿“远谋”,即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3解释下列古今意义有差别的词:词语古义今义师多指军队多指老师、师傅狱诉讼案件监狱加虚夸增加牺牲古代祭扫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目的舍弃自己生命,泛指捐弃某种权益可以两个词:可,能愿动词,即“可以”;以,介词,拿、用的意思是一个能愿动词4辨析“其、之”:其:其乡人曰(代词,代曹刿,译“他的”)下视其辙(代词,代齐师,译“他的”)公问其故(代词,指代战胜齐师。“那、那个”)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代词,代齐师,译”他的”)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战争) 登轼而望之

6、(代词,代齐师) 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小大之狱(结构助调,可译作“的”)忠之属也(结构助词,可译作“的”)故克之、故逐之(代词,代齐师)、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课外作业】1按要求的格式,逐句翻译全文。2完成“学习建议”。3通过图书馆或因特网,了解左传及其文学成就。第二课时【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翻译: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要点: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秋和左传记每年的事,都是先写出这一年是鲁国哪一个国君在位的第几年;并且称鲁国为“我”。师,作“军队”讲。这个意思现在我们还用,如“兴师动众”。伐,讨伐,攻打。这一

7、句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和交战的是哪两个国家。原文: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翻译:鲁庄公要迎战。曹刿请求谒见庄公。他的乡人说“有权位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要点:将,时间副词。将战,要战而未成,意思是准备出战。请见,请求(庄公)接见。其,代词,他、他的,指曹刿。乡人,同乡人。肉食者,即食肉者(吃肉的人),指那些有权位的人。谋,谋划,考虑。之,代词,指打仗这件事。间,参与。焉,这里表示疑问语气。原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翻译:曹刿说:“有权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谒见庄公。要点:鄙,鄙陋,目光短浅。远谋,远大的谋划,深

8、谋远虑。乃,副词,于是。、入,进去,指进鲁庄公所在的地方。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一层,写曹刿见鲁庄公。原文: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翻译:(曹刿)问(鲁庄公):“靠什么作战?” 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要点:何,疑问代词,什么。以,介词。文言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条件作战?衣食安,就是衣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安,“养”的意思;加结构助词“所”,组成名词性词组“所安”,在句子里充当动词“专”的主语。专,专有,独享。“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于人”。(文言里,介词“以”的宾语“之

9、”往往省略;“分人”,中间又省了介词“于”。)原文: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翻译:(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不会跟随(你去作战)的。”庄公说:“祭神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据实上告。”要点:牺牲玉帛,都是祭神用的东西。牺牲,指牛、羊、猪之类。玉,玉器。帛,丝织品。加,增加,这里有虚报、夸大意。必以信,必定用诚实的态度(对鬼神)。信,信实,不虚伪。原文: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曹刿)回答说:“小的信用未能取得神的信任,神不会保佑你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狱

10、讼,即使不能一明察,也必定以诚心来处理。”要点:孚,大信,动词,取得信任的意思。福,作动词,赐福,保佑。狱,诉讼案件。虽,即使。察,仔细考查,弄清楚。以,按照,依据。情,诚,诚心。原文: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翻译:(曹刿)回答说:“这是尽心于人民的一类事情啊。可以依靠这个条件战一战。(如果)作战,(我)就跟您一块儿去。”要点:忠,尽己之心,竭诚为民办事。属,一类。可,可以。以,介词,凭,靠,后面省略宾语“之”。可以,可以依靠(这个条件)。则,就,那就。从,跟从。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二层,写曹刿问鲁在公。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翻译:鲁庄公同他(曹刿)共

11、坐一辆战车。在长勺(这个地方)作战。庄公要击鼓。曹刿说:“还不行。”要点:乘,四匹马拉的战车,这里作动词,乘战车。古时作战,击鼓进军,鸣锣收兵。一个“将”字,在结构上与上文“将战”、下文“将驰”照应;在刻画人物性格上生动地写出鲁庄公草率从事的鲁莽态度,更衬托出曹刿的有见识。鼓,动词,击鼓。鼓之,击鼓进军。“之”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未可,还不行。原文:齐人三鼓。刿曰:“可矣。”翻译:齐人三次击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要点:三鼓,三次击鼓(古文表示动作数量,中间不加动量词)。可矣,可以了。原文: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翻译:齐

12、军大败。鲁庄公要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 (曹刿)走下车(或向下)观察齐国战车的轮迹;登上车轼了望,(然后)说:“可以(追赶)了。”于是追赶齐国军队。要点:驰之,驱车追赶。未可,还不能追赶敌人。视,是近看。望,是远看。遂,于是,就。逐,追逐,追击。这一段,为战后曹刿论述战术原则伏笔。原文:既克,公问其故。翻译:战胜齐军以后,庄公问那个原因。要点:既,副词,已经;克,动词,战胜;其,指示代词“那”“那个”。原文: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翻译:(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

13、激发(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完了。他们的士气完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有埋伏。我观察他们的车辙混乱,了望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追击他们。”要点:夫,发语词,没实在意义。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激发(士兵的)勇气。再,第二次,省略动词“鼓”。而,相当“就、则”。衰,衰落。竭,尽。彼,他们,指齐军。盈,充满,这里引申为旺盛、充沛。测,推测、估计。惧,怕。伏,伏兵,埋伏。靡,倒下。军旗倒下是兵败的迹象。【朗读课文】第三课时【朗读课文】【课文分析】这是一篇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有人物言谈的记叙、场面活动的描写;人物形象

14、具体、故事曲折生动。但全文以“论”为中心。全文三段。第段,写战前,曹刿帮助鲁国作准备。曹刿请见,与鲁庄公论述战前政治准备必须取信于民。第段,写战时,记叙战斗经过,突出曹刿的作用和战术。曹刿参战,辅佐鲁庄公打败敌人。曹刿协助庄公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为战后曹刿论述战术原则伏笔。第段,写战后,曹刿交代用兵的原因。曹刿论战,总结鲁军取胜的原因,补写上文的所以然。这样写,既合理,又突出重点。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文章极具剪裁之妙,这主要体现在第三段。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事情很多,而作者只写了“击鼓”“逐师”两件事,有意略去了与这次战争特点关系不密切的内容,而使剩下的这两件最富特色、也最为重要,成为战争致胜关键的事情在简练的叙述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1曹刿论战,“论”是什么意思? 文章“论”了什么?论,评述,论述。开头“论”请见缘由;中间“论”作战时机;最后“论”取胜原因。2曹刿为什么“请见”?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根本原因是“肉食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