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高三一轮摸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悠远 文档编号:136314664 上传时间:2020-06-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高三一轮摸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高三一轮摸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高三一轮摸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高三一轮摸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高三一轮摸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高三一轮摸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高三一轮摸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摸底考试语 文 试 题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 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起去昕千年的驼铃丝绸之路展印象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东汉时的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2、。 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中原与欧亚草原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中原青铜器、车器、兵器等常常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草原民族的墓葬中。战国时期中原的丝绸、漆器、铜镜等经由草原民族远播至新疆、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地区以及更遥远的希腊,欧亚草原流行的动物纹样由西至东传入中国北方地区,被包括泰国工匠在内的中国工匠借鉴和创新,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浓郁草原风情的神兽纹样。这种神兽纹样还受到中原国家的青睐,被用来装饰马具、漆器、饰贝腰带的腰饰牌等,如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一对金腰饰牌上就有这样的纹样,这对金腰饰牌正面纹饰采用浅浮雕,勾勒了两只猛兽噬咬有角蹄足神兽的场景,足以说明这种神兽纹样在西汉早期已成为一种贵族

3、时尚。 张骞凿空西域后,东西方的交通开始在汉朝政府的经营下持续发展。汉朝以来,各王朝都重视在西域的经营,即便在中原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据河西地区的诸政权都“疆理西域”,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大。 作为“丝绸之路”象征符号的骆驼,在展览中自然不可或缺。大大小小的10件骆驼俑摆放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再加上旁边那幅“胡商牵驼图”壁画,让人对当年的丝路商队有了直观的印象。而展厅中五六十件各地出土的胡人俑,有商贾、养马(驼)者、酒家胡、卖艺者、奴仆等,也有为中原朝廷效力的文臣武将,还有着胡服的汉族女子、骑骆驼的汉人,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胡人大量来华、胡风东渐为中原带来

4、的异域风情。 丝绸是当年中外贸易中最主要的货物之一。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吸引了众多观众。它被誉为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织锦的图案总体采用山状云做骨架,在循环的花纹间织出隶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星占祈瑞文字。其特殊的铭文和图案使它成为国宝级文物。与它同样出土于新疆尼雅遗址的“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也是汉代皇家作坊的产品,是汉皇帝给尼雅当地统治者的赐物。它们不仅反映出我国当时高超的丝绸织造技术,而且也证明了汉晋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 驼队行走在丝绸之路上,驮栽的不仅仅是财富,更多的是文化。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为彼此注入新鲜血液,西方的宗教、戏剧、胡乐、胡舞

5、、胡器、胡食等进入中国,中原文化在西域广泛流行。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丝路交通空前繁荣,使团、商队、僧人以及普通民众络绎不绝,唐王朝在开放、交流与融合中走向巅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唐气象。 高只有148厘米的“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出土于西安市郊何家村窑藏,它的造型综合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马镫的形状。这种式样的壶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在辽金时代的墓葬中时有发现,但在唐代金银器中还是首次见到。契丹民族在唐代是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唐王朝关系密切。,这件银壶正是汉族与契丹等各族文化交流的物证。而它最出名、最重要的价值当然是壶身两侧的舞马衔杯的图案。舞马是唐玄宗时宫廷中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

6、。据载,当时宫中特殊训练了一批骏马,能随音乐起舞。每逢玄宗生日,舞马便在兴庆宫勤政务本楼前舞蹈。它们随着倾杯乐的音乐节拍踩踏进退、腾跃旋转,曲终时还会衔杯跪伏表示“祝寿”。这件银壶的出土,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可信,因而更加弥足珍贵。 (选自2014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丝绸之路”开通后的文物文献的一项是 A西汉楚王陵出土的一对金腰饰牌,正面纹饰采用浅浮雕,勾勒了两只猛兽噬咬有角蹄足神兽的场景,是汉朝工匠借鉴草原文化因素的作品。 B一件长22厘米、厚04厘米的方形泥块,是出土于张骞墓的一块刻有“博望造铭”封泥,正是这块封泥,确认了张骞墓的所在。 C汉代陶翼马通体

7、呈白色,马昂首前视,四腿弯曲跪伏于地,肩部生有双翼,应该是中西交流的产物,反映出汉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D与“舞马衔杯银壶”同时出土的以酱红为主色调、似玻璃般晶莹润泽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在底部还设有流、兽首装饰,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 B在“胡商牵驼图”壁画中,有作为“丝绸之路”象征符号的骆驼,画作能生动地展现当年的丝路商队的相关情况,并能够给人留下直观的印象。 C胡人俑中的商贾、酒家胡、为中原朝廷效力的文臣武将、着

8、胡服的汉族女子、骑骆驼的汉人等展现了当时胡风东渐为中原带来的异域风情。 D汉代皇家作坊的出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反映出我国当时高超的丝绸织造技术,证明了汉晋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欧亚草原之间就有密切交流,张骞通西域后,各王朝及河西地区诸政权为确保丝绸之路畅通,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了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 B在丝绸之路上,驼队不仅驼载着财富,更驼载着文化,他们把西方的宗教、戏剧、胡乐、胡舞、胡器、胡食等传人中国,也使中原文化在西域广泛地流行。 C隋唐时期,在丝绸之路上使团、商队、僧人以及普通民众络绎不绝,使丝

9、路交通空前繁荣,丝绸之路达到鼎盛,唐王朝也在开放、交流与融合中走向巅峰。 D文献记载“舞马是唐玄宗时宫廷中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两侧的舞马衔杯图案,证实了文献的可信,是汉族与契丹等各族文化交流的物证。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承拙斋家传清张惠言一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拙斋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作爱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日:“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趵武,无佳葩奇卉,可从娱目。有书

10、数千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囿。保吾墨,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其指趣如此。常语学者日:“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志试礼叠濒行命之日行己在耻立复之端也摄失之际慎之志兄夔堂恂谨力学父之教垫。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拙斋年十三而丧母,即知守礼。父卒,教育异母少弟,有恩礼。居乡,长者行甚众。

11、要其大者论之,故不著。杭生者,名乐,笃行君子也,从学者称“留闲先生”,目盲废矣:拙斋事之八年,及卒,邀其同门,具其行呈于学官,旌其门。拙斋所授徒阳湖张淳、宜兴陆典畴,皆以力行称于乡里。论日:自时文电之学兴,而六经四子之书,为科举羔雁而已,父以是教其子,师以是传其徒。周公孔子之说,日举于口,而笔于书,而终身不知其为何物者,众也。拙斋教人,求之于心,而勖其子以有耻,古之学者,仃以异是?志为余言,君终身服一言,日“恕”。然晚年乃日:“吾尝谓恕以接物,善矣;今而知未也,当思孟子三自反。”鉴盟垫盎堡力之浅深,与其勤于学,至老而不倦,皆可以知之矣。 (选自茗柯文四编,有删改)【注】斌:空间逼仄、狭小。点笔

12、:以笔蘸墨,指圈画改订诗文。时文:当时书坊为应对科举而刻制的经义,称为“时文”。羔雁:羊羔、大雁,比喻追求仕途的手段。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晤之几席也 晤:见面B具其行呈于学官 行:行为C自时文之学兴 兴:兴起D而勖其子以有耻 勖:勉励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日行己有耻立身之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之教也B子志腻礼部濒行偷之日,行已有耻/立身之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之教也C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日,行己有耻立身之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之教也D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日,行己有耻立身之端也得失之际

13、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之教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承拙斋家贫仅有“破屋数椽”,九次乡试都不中,但他仍然达观奋进,不仅教授学徒和子孙,自得其乐,而且著书立说,颇有成就。 B承拙斋认为读圣贤书目的在于懂得如何立身行事,而不只是学习“文词小伎”。儿子进京会试,临行前,他还告诫儿子要有羞耻心,慎重对待得失。C承拙斋忠厚仁义名扬乡里,十三岁为母守孝,父亲死后,教育抚养异母小弟,还把失明的老师侍奉了八年,先生死后还禀告掌官褒扬师风。D承拙斋在待人接物上主张“宽恕”,到了晚年终于意识到这样做不对,应如孟子所说,对自己经常反思,这得益于他在学问上的“求之于心”。7把文中画横

14、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保吾天,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2)然则拙斋得力之浅深,与其勤于学,至老而不倦,皆可以知之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宋黄庭坚接浙艮官府,敢违王事程。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祗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注】接渐:来不及把淘过的米煮熟。8诗歌的一、二联描写了怎样的气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后两联作简要分析。(5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 ,_ _ ”。(2)王维的使至塞上描写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其中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两句是_ ,_ 。(3)杜甫在登高中把眼前看到的秋景和心中的重重悲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名句是“ , , 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