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历史 4.1《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3.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223418 上传时间:2020-06-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中历史 4.1《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2高中历史 4.1《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2高中历史 4.1《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2高中历史 4.1《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2高中历史 4.1《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中历史 4.1《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中历史 4.1《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3.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会议内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分析讲解史料研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既是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的国际格局,同时也渗透着大国强权的意识美国的强大与西欧的衰落战后美国的意图;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英国衰落的表现;法国衰落的表现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国家实力对比的巨大差异 对比分析情境再现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战后苏联与美国相抗衡的实力;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使苏联损失惨重,但战后仍然具备与美国抗衡的军事力量 史料分析为抗

2、衡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全面加强联系与合作;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居于绝对领导地位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雅尔塔体系,美国的强大。 难点 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的形成。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雅尔塔体系之下两极格局基本形成的情况。雅尔塔体系及其之下的两极格局是二战后美苏两国共同作用的结果。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战时共同敌人的消失,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

3、、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它们各自操控下的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日益形成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的严重对峙局面。这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形成了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 本课引言可谓独具匠心。首先,引用著名政治家丘吉尔非常形象化的语言,借以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这能够使学生在生动的描述中轻松理解战后世界局势的特点美苏两强并立;而更为巧妙的是,此番描述,特别是对英国的比喻恰恰是出自一个具有高度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的英国政治家之口,这就更加具有可信性,其说服力也随之大大增加。 “雅尔塔体系”一目主要叙述了因美苏双方联盟基础消失,两者成为战后实力彼

4、此能够抗衡的强国,从而在战后初期逐渐形成以美苏为主导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 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确定一种新的国际格局。 二战后这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在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多个会议确定的一系列原则和协议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惩办法西斯、重划欧洲边界、对战败国实行分区占领、建立国际性组织等内容。该体系建立在美苏战时和战后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也是两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所以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

5、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议都包含着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因此造成了国家分裂、人口迁移、国界变更的严重后果,进而导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也为战后冷战的爆发、东西方对峙埋下了祸根。该体系的建立不同与以往的国际关系体系,其影响范围已经越出欧洲,在世界的广大地区形成美苏之间的对峙局面,所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国际关系体系。 “美国的强大与西欧的衰落”一目主要叙述了美国战后的外交目标,并重点分析了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强大实力及西欧各国因世界大战的破坏导致的衰落。 从实际情况看,美国统治集团早在参战前就已经考虑了战后的世界安排。1939年12月罗斯福下令成立“和平与改造

6、问题委员会”,负责研究战后美国“为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秩序”需要什么“基本原理”。1941年初美国幸福、生活、时代杂志的主编亨利卢斯发表美国世纪一文,对此做出了回答:“20世纪是美国世纪这是美国作为世界统治力量出现的第一个世纪。”于是,“世界主义”的外交理论取代了“孤立主义”。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世界蓝图就是从世界主义出发的。 美国之所以确定具有如此野心的外交战略目标,原因在于它强大的实力。在此问题的分析上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多种数据。在文字和图示所显示的各类数据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战后美国在国家综合实力比较中最为重要的工业实力、贸易实力、资金实力和科技人才实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这种优势是

7、其他任何国家不可企及的。不仅如此,美国的军事力量更加令人望而生畏。教材已对其强大实力做出概括性说明。在此,教师为加深学生的认识,并与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可进一步补充如下材料: 战前的美国,军事力量在世界上仅居第16位,排在南斯拉夫与波兰之后,其武装力量总数在1939年只有33.5万人,1941年参战前增至200万人,1945年时已达1 217.5万人,一跃而为头号军事强国,仅1943年的军火生产产值就等于苏、德、英的总和,而且已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 海军: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美国生产作战飞机19.2万架,同期英国只有9.33万架,战前美国空军没有超重型轰炸机,但战争结

8、束时已拥有2 865架,重型轰炸机从战前的22架猛增至11 065架,还建立了5个空降兵师的新兵种。 空军:二战中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战的主要突击力量,战前现役航母只有7艘,战争结束时已增至30艘,而英国只有12艘。1945年美国几乎每天都有一艘舰船下水,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已完全被美国取代。 海外军事基地: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1945年美国在欧洲驻有69个师,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驻有26个师,而在美国本土却一个师也没有。 除了以上的常规军事力量外,美国还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因此美国统治阶级中

9、一部分人,特别是一些大财团负责人和军人认为,凭着一手美元、一手原子弹,他们可以做到向全世界扩张。 当然,对于美国来说,并非一切都没有问题。战后初期,美国面临一个严重问题是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大量军事订货的消失和大批军人复员立即造成大规模失业的威胁,正像杜鲁门所承认的,19451946年美国经历着“武装力量解体”的过程。美国五角大楼原计划2年内仅让200万人退伍,但由于一场争取士兵立即返回家园的运动,使得退伍人数一下子达1 200万之巨。美国当权人物惊恐地看到如果不能维持充分就业,就可能再来一次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大危机,那将威胁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安全。那么对于

10、美国来说,出路即是向全世界扩张市场。一位美国官员说:“资本主义主要是一个国际体系,一旦在国际上行动不开,就要彻底完蛋的。”这样,向全世界扩张就成为美国维持其经济,从而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需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因为美国的强大还是因为其面对的困境,都要求美国统治阶级制定这样一个对外扩张并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这是美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 对于战后欧洲来说,其未来已不再完全掌握在各国自己手中,长达6年的战争苦难已使欧洲精疲力尽,经济上衰弱的生存能力已使欧洲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具体来看: 德国:1946年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竟不到1938年的1/3。整个战争中仅士兵死亡和失踪就达500

11、万人。1924年出生的德国男人中每100人就有25人死亡或失踪,另有31人致残;许多城市变成一片瓦砾。据计算,如柏林每天开出15列50节车皮的列车来运输瓦砾,要历时16年才能运完。其交通运输遭到极大破坏,英占区的1.3万千米铁路只剩不相连的1 000千米可以行车,跨越莱茵河的所有桥梁全部被毁。仅柏林一地的难民就达800万,报纸刊出了妇女、儿童在美军兵营的垃圾堆里寻找食品的照片。 之所以出现如此悲惨的状况,并不仅仅因为德国是战败国,还由于30年代建立起反动垄断资本集团与法西斯国家机器相结合的、高度集中的军事经济体制,而其后又将被占领国的经济也纳入到这个体制之中。而且,由于许多产品的初加工和粮食等

12、一直都由被占领国提供,所以战败使其经济全面崩溃。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美英与德国垄断资本之间的历史联系,德国一些重要的工业设备被有意识地进行了保护,因此损失不大。就德国经济的受损程度来说,远不如苏联、东欧国家严重。 英国:战争带来的是“胜利与悲剧”(丘吉尔语)。大量的军事开支和战争破坏使之失去了以往的富有和在世界经济中的显赫地位。战争期间英国的海外贸易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战争结束时国债已高达237.4亿英镑,英国甚至变成自己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债务国。其国民财富减少了1/4,外贸削减了2/3,战后工业生产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日益降低,1938年时为12.5%,1948年则为10.2%。

13、广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也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老牌殖民帝国的基础。因此,昔日“大英帝国”称霸全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法国:战争使法国经济损失达到1.4万多亿法郎,相当于战前3年的全部生产总值。19441945年的进出口实际已经停止,国民收入只相当于1938年的50%,工业生产指数等于1938年的20%,法郎价值仅及战前的1/6,外汇储备已经枯竭。约有50万座建筑物被毁。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由于粮食匮乏,面包实行配给制,每人每天只配给200克面包,还要掺入20%30%的玉米面。全国有60万失业大军在忍饥挨饿。而且,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也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意大利:1945年的国民生产总

14、值倒退到1911年水平,与1938年比实际下降了40%。 诸多事实都表明战后欧洲已经衰落,完全失去了以往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和威望。但应该指出的是,战争虽然给西欧国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但并不是毁灭性的。英国的工业中心基本没有遭到破坏,相反在战争期间还发展了航空、化工等新型工业;法国的生产设备只有10%被毁,1944年的农业收成仍达到战前水平的80%。因此,二战后西欧国家用于恢复经济的时间比一战后缩短了一半。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一目主要叙述了这一阵营形成的过程。具体包括:战后苏联的国际地位及其军事实力的强大;一系列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过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情况;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15、。 对于苏联来说,其军队是抗击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德军在苏德战场上损失了1 000万人,占其二战期间总伤亡的73%。而在结束欧洲战争之后,苏联还参加了对日作战。战争尽管给苏联带来了近2 000万人的巨大伤亡,1 700多个城市和7万多个村庄被夷为平地,总损失等于苏联全部财产的1/4,有2 500万人无家可归,人们的食品、衣服都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但是其军事力量却获得长足进展。战争结束时苏联军队拥有1 136.5万人,而1941年约有540万人;19431945年每年平均生产12万门炮、19 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这些数字仅次于美国,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苏联自行研制的很多新型进攻性武器也都有极大发展(如重型2坦克、喀秋莎火箭炮、强击机等)。苏联已成为世界上头等军事强国。而且战争使苏联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千米,从建立“东方战线”起,西部邻国的一些地区(包括芬、波、罗、捷、德等国的领土)先后划入苏联版图,总面积为5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 450万人。而苏军的反攻又使它进驻欧洲更广阔的地区。在欧洲、亚洲形成了与美军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并且能将两条军事分界线连成一片,其间包括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些国家获得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途径大致分为三类:第一,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如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