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进行家访 (1).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6029836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如何进行家访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师如何进行家访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师如何进行家访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师如何进行家访 (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如何进行家访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如何进行家访 (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如何进行家访鉴于我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这样将来在社会才有立足之地。这光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家庭教育的参与和配合。那怎样来实现双方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呢?我个人认为,最得力且有效的渠道便是家访。家访是教师与家长密切联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手段。善于家访、勤于家访也是管理好班级的关键性因素。家访可以使学校家庭统一认识,既帮助我们改进教育方法又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使二者相得益彰。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作父母的心愿,但迫于当今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很多家长每天疲于工作,无瑕顾及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得更是

2、少之甚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家访及时地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时的情况,与家长相互沟通,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最有效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家访可以让我们老师亲身感受一下学生的成长环境,在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认识、了解和分析,从根本上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教育方式。家访是架在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可以使三者共处一室促膝相谈,这样拉近了彼此的心灵距离。在学生的家里面坐一会,聊一会,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和一个个充满亲切的眼神都会胜过我们在学校多少天的苦口婆心地教导。家访使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教育主体的交流汇成一条小溪流进学生

3、的心田。这样必然激发起学生与老师间的心灵共鸣,唤起学生对我们学校教育的尊重与信心,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对于各类学生的要求和教育也变得越来越棘手。特别是在我们职业学校,学生本身基础差,文化底子薄,对于学生毫无兴趣可言。甚至有些学生父母也不指望他有多大能耐和多大出息,只是怕他年龄还小,过早地踏入社会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变坏,只好把他推到学校里面来,让老师管教孩子。这类学生一般自己不想读书,生性好动活泼,接受新生事物较快,但是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对于这些学生,就要求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共同来关注他们的成长教育,这时家访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上门家访,也会让这些

4、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重视。这对于学生本身来讲是一种激励,一种莫大的鼓舞;对于家长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触动。每次家访我都会感觉受益匪浅,和家长相互了解情况,交流方方面面的信息,沟通彼此的感情,既让家长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和学校对学生的一些具体的要求,又让我们老师充分了解了我们的学生在家庭当中各方面的情况和表现,和家长共同研究商讨,最终在教育学生方面达成一致。同时也让学生在家访的过程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和尊重,以此点燃他学习的热情,培养对学校生活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与家长的相互沟通,还能够解决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棘手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有些出入,如果我们关起

5、校门只管教自己书,只看到学生在校时的良好表现,就觉得这学生不错。其实我们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殊不知,他们的这种表现,只是慑于校规校纪的威力而表现出的表面现象。也许他们一回到家便会无拘无束的放纵自己。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效果便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那怎样才能预防这种现象的出现,使我们的学生始终如一,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要走进家庭,走近家长,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了解学生在家的种种表现,以此窥探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了解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发现学生的特长,依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变得有的放矢,也让家长注意利用孩子日常生活

6、中的琐事,激励和增强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以此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达成共识,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健康的发展。如果我们与家长互不往来,偶尔碰上也只是只言片语搪塞过去,彼此间难免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心与心之间也存在着隔阂和无形的距离感,这样对于我们教育学生是很不利的。而通过我们进行家访便让两颗心靠得很近。在这种氛围下,我们以真诚换取真诚,帮助家长分析他的子女,力求好的教育方法。这样在无形当中家长便会把你当作他的一个朋友,一个知己,与你敞开心扉,无所顾及地倾心长谈。从而我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起学生来也变得得心应手了。有些家长也许对我们职业学校存在着某种偏见和歧视,他这是缘于对学校情况的不了解

7、和受到社会上的流言蜚语的影响,这时我们可以走进学生的家门,使我们教师和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亲切融洽地进行交谈并适时地向家长深入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通过与家长的相互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要求,虚心听取家长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便于我们认真研究解决学校教育的热点敏感问题和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失误和缺点,通过与家长交流,使自己对每个学生有了具体的了解,这样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对症下药,来消除良莠不齐的现象,使每位学生都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前行。家访,是架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一座桥梁,是维系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纽带,它实现了心与心的沟通,在学生的成长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这条

8、纽带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发展,也会使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教师如何进行家访苏霍姆林斯基讲到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时,曾把学生比做大理石,把教师和家长比做雕塑家。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的有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学生所在的集体、学生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学校和家庭是责任重要的两位雕塑家。可见,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智力开发的摇篮,精神文明的窗口,更是学校教育、班级建设的基础。我觉得在家访工作中也是有许多技巧、艺术可寻的。(2)、家访,每次要计划好好线路和时间。(1)家访是沟通班主任与家长情感的最好时机,班主任不要一人唱独角戏,要让家长畅

9、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探讨,统一认识,统一对学生的要求。(2)家访决不是“告状”, 不是报“忧”不报“喜”,借家长的手去惩罚学生。报“忧”不报“喜”的家访,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对后进生的家访,也应该发掘其“闪光点”,使家长树立信心,学生产生自信。告状式的家访将使家长和学生感到“不可救药”,而对转化失去信心。有些对孩子期望过高的家长,则会对孩子产生更多的不满情绪,使学生害怕甚至讨厌家访。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可以客观地加以分析,指正,以委婉的语气加以表达。要使家长和学生感到教师是真正关心自己(自己的子女)的。家访过程中鼓励是一种有效的谈话方式,通过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克服困难,

10、增强学生奋发进取的信心,当然鼓励也要适可而止,避免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的情绪。(3)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学生(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4)教师要不段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以个人良好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风貌,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敬。这是沟通和配合的重要前提。(5)家访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出了问题之后”,也不要仅仅局限在“学困生”身上,家访要面向全班学生。其一是对各方面都表现不错的好学生,有必要进行家访。家访中对好学生表扬、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自不在话下,更为关键

11、的是: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感情,促使家长协助强化、巩固学校教育的效果,使好学生不是安于现状,而是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之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二是对中等学生进行家访更有必要。因为在班级里,中等学生是最易被班主任忽视的群体。虽然他们在班里听话,在学校里不捣乱,学习成绩又不拖后腿,比较安全,但许多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部分学生身上。中等生没有优等生那样自信和优越感:也不会像差等生那样敢于放开自己:一般比较刻苦,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往往在心理上存在一些健康问题。班主任可以在家访中对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与研究,找到对他们进行教育的突破口。从而有效地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在其位,谋其职。总之,适时的家访会融洽师生的感情,

12、减轻班级工作的压力,建议每个老师能牺牲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一次家访,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更有效地督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工作中的一些感想体会,与同仁们切磋、交流,权做抛砖引玉。最后祝同仁们工作进步、生活愉快。一,针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已经发现的学生潜力以及问题,进行梳理。 二,制定家访所需要解决重要问题项目以及学校需要家长配合问题 三,制定基本的学校教育原则要求 四,预先与家长沟通交流,确认家长的特点,并约定合理的沟通安排。 五,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孩子在场还是孩子不在场。 六,在家访过程中多聆听,少下结论。 七,力争将家长的意见全面记录,并对可能出现冲突的问题,做合理的避讳,争取家长与学校建立良好的配合。 八,建立家长和学校的适度沟通机制,以便进一步巩固家访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