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科学之旅(序言)及声现象 人教版.doc

上传人:xinsh****encai 文档编号:136003288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 科学之旅(序言)及声现象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科学之旅(序言)及声现象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科学之旅(序言)及声现象 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科学之旅(序言)及声现象 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科学之旅(序言)及声现象 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 科学之旅(序言)及声现象 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 科学之旅(序言)及声现象 人教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课时 科学之旅(序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物理?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2、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重、难点: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关 键:能否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教学器材: 透镜、喇叭、烧瓶、玻璃杯等。教材分析:1、本节是第一堂物理课,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录像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不加解释,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物理。2、围绕“探索”进行学习,让

2、学生去观察讨论有关实验、现象等,并小结出物理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二、新课教学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现象:试管自动上升。(2)器材:漏斗,乒乓球。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

3、中央,发现纸靠近。(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现象:鸡蛋有浮有沉。(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现象:灯变亮。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解析:古诗云“

4、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解析:外表面。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解析:空身。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3.怎样学好物理。(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

5、问。(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尊称:近代科学之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八页“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二、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3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三、达标测评:四、课后作业:1、我生活中的物理探索 2、阅读STS后完成练习。教学反思: 34课时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重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6、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教学器材: 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7、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111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学生交流讨论: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二、新课:(一)探究活动:声是怎样产生的1教师简

8、介:物理学中研究、解决问题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探究。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2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发声体发声时有共同特征吗?3探究前的交流与合作:同学们对上述问题,各自有哪些猜想与假设?写在草稿本上,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如何验证你的猜想与假设?4设计一个简单易做,又富有音乐美的实验。大米也能“跳舞”:用一部录音机外接一只八寸嗽叭,大米数粒。当学生看到这些器材,顿时高兴起来,有的就叫起来,能听音乐了。将大米放入嗽叭“纸盆”上,让某一个学生触摸一下纸盆,然后放一段音乐。教师引导:眼看到什么?耳听到什么?此时,让某一个学生再触摸一下“纸盆”,

9、让学生把两次触摸“纸盆”的感觉写下来,教师组织学生第二次交流、讨论:(1)你对喇叭发声时和没有发声时的感觉各是什么?(2)大米为什么会“跳舞”?(3)发声体发声时的特征是什么?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教师起到引导、组织作用,学生除了“动眼”“动耳”“动脑”外,还要动手参与,这种富有音乐享受的实验,学生的好奇心容易被激发起来,从而产生探究欲望,有利于思维的活跃。(三、)重视学生身边器材,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做实验,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1直尺能发声吗?2怎样才能使直尺发声。3发声时特征是什么?学生思维进一步活跃,让直尺发声的方法较多。(四)、简单介绍物

10、理在我们身边,物理是有用的,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科学家运用科学技术可以记录、保存声音,重现声音。如唱片、磁带、光盘等。(五)、不完全探究活动1声音传播需要载体介质,课本第14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结论:固体能传声。此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生活与物理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探究活动思路。2演示:课本第14页图114,证明: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每个学生将适量水倒入自己的杯子中,用勺子敲击杯子上部。边敲边触摸杯子,再一次体验发声体的振动,耳听声、眼观察回缸中的水面。不仅听到声音,而且看到水波,将声波与水波类比,学生更容易理解声波,从而知道声也是一种波,把它叫做声波。(六)、初

11、步介绍数据、声速、回声概念。强调声速的读法和写法三、小结: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1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本节课各自有哪些收获?2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耳”“动眼”“动脑”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简单设计实验的能力,初步理解了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主要环节让学生总结)。3课文中的三个“想想议议”放到课外完成,学生查阅资料,可独立或互相交流合作完成。这样做,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创新。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板书设计一、

1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4、回声:声音的反射。教学后记: 5课时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过程与方法: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13、。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教学器材: 音叉。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二、引入及新课1、提出问题: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2、猜想与假设:大家猜想一样,人耳要想能感受声波的振动,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上节课我们知道,声音在传播时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声波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声音信息,这些信息要能被我们所感受,人耳中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让同学们每人吹一个气球,双手捧起,然后老师在讲台前用较低沉的声音大声说话,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总结:人耳中要有一个能接收声音的“膜”。3、老师通过幻灯片讲解人耳的结构,及声音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4、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耳聋叫神经性耳聋,它不易治愈;如果耳聋是由非神经性引起的,而只是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