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_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945961 上传时间:2020-06-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_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年(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_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年(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_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年(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_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年(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_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_(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与任务一、研究对象与性质二、学科体系及其任务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二、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三、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新世纪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热点本章讨论议题:1、理论上而言,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地理研究落后于自然地理学?2、如何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些认识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古代19世

2、纪末)(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1、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2、代表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赫尔泰的地球的描述(B550-475年);斯特拉波的地理学(B64-A20年)此外,还有如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1特点1)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2)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2、代表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3、(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纵向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 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 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1区域研究尺度的变化1)区位论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

4、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2)区域科学研究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 联系和协调发展。 此外,其它区域研究及全球化研究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全球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加强,把区域研究放在全球背景下,以扩大研究视野。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导致变化的原因

5、: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麦克尼提出的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3、研究思维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 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3)行为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

6、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4)结构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有人形象地把经济与社会比作城市发展的两条腿,经过20几年的发展,目前是“一长一低”不平衡现象,今后的“十一五”城市发展必须和谐社会的建设,已成共识。图1.1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附:近代西方经济地理学环境论发展简述(17C以来)1、地理环境决定论(首先在18世纪的法国开始)基本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方式,而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代表人物:法国孟德斯鸠的法意

7、、德国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美国森普尔的地理环境之影响和美国历史及其地理环境、美国亨丁顿的亚洲的脉动、文明与气候、人文地理学原理等。评价:积极方面打破传统的神意识决定论,倡导格外尊重自然规律,反对宗教迷信;消极方面用自然规律替代社会规律。2、地缘政治学基本观点: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核心,揉合国家有机体学说、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空间论与种族歧视论等为一体,适应帝国主义的扩张需要。主要代表人物:拉采尔首创社会达尔文主义;麦金德的民主的思想与现象提出核心区域理论;豪斯霍菲尔首创生存空间论;科恩又创心脏边缘理论等(以上均为德国人)。评价:大前提错误,后来更为帝国主义扩张工具;但现在从全球战略看来,地缘政治

8、学的某些观点是正确的。3、人地相关论(人生地理学)基本观点: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但二者间的决定性则是模棱两可的,故又称或然论、可能论。主要代表人物:德国洪堡德开现代地理学之先河;法国维达尔的人生地理原理、地理学特性和白吕纳的人地学原理则集人生地理学之大成。评价:否定了地理环境决定论,注意到人类对地理环境适应和改变及人地关系的密切性;但并没有找到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4、区域样板论基本观点: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区域地理样板)是地理研究的原始规范。代表人物:德国的李霍希芬及其弟子赫特纳评价:对前苏联的区域学派产生重大影响5、区域学派(经济地理学中环境学派)基本观点:首倡生产地域综合体理论,主张

9、以自然为基础、经济为核心、技术为纽带研究经济现象。代表人物:巴朗斯基与科洛索夫斯基;评价:使环境学派以自然为重心向经济为重心转变,是学科发展的一次重大飞跃。此外,环境论学派还有人地适应论、协调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可参考有关文献)由此可见,环境学论的每个阶段都提升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与任务一、研究对象与性质(一)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或者说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李小建等)2、研究对象的讨论1)欧美学者的看法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

10、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空间尺度,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2)前苏联学者看法区域学派 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部门统计学派代表人物: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20世纪70年代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代表性人物:萨乌什金学术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系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和整个社

11、会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它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全苏地理学会“六大”) 评价:苏联学者强调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生产力的配置”、“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等,加强了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对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3)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主要观点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两派观点传入我国,并形成相应的争论。 20世纪60和7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根据本身的实践体会,形成了自己对经济地理

12、学研究对象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学者的观点也开始引入我国经济地理学术界。 主要学者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吴传钧, 1985)。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曹廷藩等, 199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胡兆量等,1987)。经

13、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李振泉,1992)。(以上观点分别反映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侧重点) 4)李小建等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诠释经济活动内容从生产到产业再到经济活动分析,从而指出现代经济活动必须从企业角度逐步展开。经济活动区位静态角度:经济活动发生的“Where”与“Why”;动态角度:公司各分部的综合研究及其区位的选定指导。空间组织涵盖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间组织和区域间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环境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的分析与评价生产目的是“三大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如某些不利于民族团结

14、、社会稳定的生产必须停止,象毒品生产;某些不利于人民身体健康的要限量生产,象卷烟、刀具生产等。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的教学案例闽东三都澳开发一、港口开发的一般条件1、水域:水深条件、波浪条件、水域面宽条件;2、陆域:建港地要平坦,且有一定的宽度;腹地要有一定的吞吐量。3、生态环境要相对协调;4、要处理好与现状利用的关系二、三都澳(中国独有、世界少有)1、现状:为军港,兼养殖黄鱼2、自然条件:口小腹大、风浪小、水深最大为50米3、开发方向:石化工业(争议较大)、旅游、渔类产品纵深产业等。4、腹地建设:加强以港口为中心的道路系统建设,拓展港口腹地。(二)经济地理学的性质1、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属性所谓的“科学属性”,指经济地理学在全部人类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性质,该问题涉及到人们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通过1961年、1978年的两次大讨论,已逐步统一认识。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间的边缘科学。该认识的意义如下:有利于经济地理学健康发展(兼收并蓄);有利于完善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加强与各分支学科的联系;可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的有用经验;有利于经济地理学工作者明确自己的的努力方向2、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地域性(区域性) 正因为如此,经济活动区域是具有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