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5423884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试题(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并号召鲁国、晋国等国“奖顺天法,无助狡猾”,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A. 诸侯尊崇大宗B. 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C. 霸权交替频繁D. 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答案】D【解析】【详解】由“庶长子”杀害“正妃长子”自立,受到晋国反对,晋国要继续拥立“周景王正妃”的儿子可知,宗法制依然受到晋国国君等人的重视,正确答案是D项;由晋国攻打事实上的周王姬朝,可知诸侯尊崇的不是大宗而是制度,A项错误;西

2、周时期的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再认可兄终弟及,B项与史实不符;本题并非诸侯国之间“频繁”交替的霸权争夺,C项与题意不符。2.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反映了A.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B. “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C. 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D. 体现了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商朝的王位由“兄终弟及”逐步转变为“父死子继”,由以前的兄弟之间的大家族观念逐步发展成为父子之间的小家庭,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观念越来越浓厚,

3、家国观念也出现变化,故B正确;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故A错误;王位“兄终弟及”“父死子继”都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材料主旨,故C错误;材料与“优胜劣汰”无关,故D错误。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足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 依靠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奴隶主政权B. 借助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C. 利用分封同姓子弟加强对地方控制D. 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统治【答案】D【解析】【

4、详解】材料分别提及了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礼乐制和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制度体现,故选D。ABC都只是针对一种制度进行阐述,显然过于片面,不能完整地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几种制度的共性特征,这种解题思路从选项中也可看出端倪,毕竟从概念的外延上讲D项包含了前面三项。4.左传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嫡长子继承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周)王夺郑伯

5、(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可知,周王因郑伯不朝而征伐郑国,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故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嫡长子继承制指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材料信息与嫡长子继承制无关,排除C;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内容和诸侯的义务分析解答。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著名的姬姓封国有晋、燕、卫、鲁等。材料中所叙述的是A. 禅

6、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宗法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出分封制以同姓为主。故答案为B项。A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都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排除。【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6.“我们社会中

7、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A. 宗法制B. 皇帝制C. 世官制D. 察举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描绘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其远近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故A正确;皇帝制度的内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不符合题意,排除B;世官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为官的制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察举制是汉代依据品德选官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7.

8、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A. 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B. 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C. 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D. 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 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等信息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比夏商时代的制度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因此西周的分封制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时期建立,而

9、不是西周时期,故A选项错误;西周的分封制下诸侯独立性大,周天子不能通过分封制对地方直接控制,故B选项错误;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统治秩序的稳定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故C选项错误。8.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A. 以民为本的思想B. 家国同构的观念C. 分封及宗法意识D. 君舟民水的理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认为治国与治家的法则相类似,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故选B项;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予民土地、予民农时、轻徭薄赋、予民恒产,排除A项;材料中古代治国理念体现了宗法制的

10、影响但未提及分封制,排除C项;材料认为治国如治家,爱民如子的君民关系不等同于君舟民水,排除D项。9.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多次出巡。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从咸阳出发,沿驰道北上,越子午岭(今陕西延安)进入甘肃,在甘肃境内转为西南行,最终到达本次巡视的目的地(某郡)。这个郡最有可能是A. 陇西郡B. 渔阳郡C. 南海郡D. 蜀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在甘肃境内设立的郡为陇西郡,A项为正确答案;渔阳郡在今北京一带,南海郡在我国的广东广州一带,蜀郡在今四川成都一带,BC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点睛】记忆秦朝疆域,了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10.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

11、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月必须截止。这一规定A. 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B. 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C. 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D. 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到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工作限制在每年的十二月到次年三月截止,避免拖拉影响工作运转,这样有利与统治机构的正常运行,正确答案为C。材料中没有涉及秦朝的厉行法治的信息,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B错误。材料只是讲了对地方官任免和调整的有序性,没有“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D错误。11.

12、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土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 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B. 保证了中央机构的至上权力C. 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D. 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朝议中允许更多的人来发表意见,这样能够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正确答案为C。虽然朝议允许各种人发言,但是没有体现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机构具有至上权力,B错误。材料只是讲了“朝议”制度,不能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D错误。12.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決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13、。到了秦朝,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A. 皇帝独尊B. 皇位世袭C. 君权神授D. 皇权至上【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帝独尊,正确答案为A。皇位世袭和君权神授与材料没有关系,故B、C错误。皇帝独尊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乃是皇权至上的一种具体体现,皇权至上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点睛】皇帝独尊单指的是皇帝本人,是一个具体的人。皇帝独尊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

14、上的,乃是皇权至上的一种具体体现,皇权至上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1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国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柳宗元意在强调A. 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固B. 都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分封子弟是皇权专制的一种体现D. 汉初分封必然导致七国之乱【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有叛国而无叛郡”强调的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秦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故B项正确。分封制发生在西周时期,与材料中柳宗元强调的郡县制时间不符,A错误。从材料

15、中柳宗元的观点是强调郡县制的优点,无法体现C的内容,C错误。汉初实行的分封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的,与齐国之乱没有必然性,D错误。【点睛】郡县制(1)由来及演变: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后世沿用,不断修正,元朝行省制度是对这一制度的大变革。(2)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一种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3)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14.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具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A. 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B. 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C. 秦朝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D.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县制【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的大意是: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征伐西北,在甘肃设立县。公元前514年,晋国吞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