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541551 上传时间:2017-10-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1 页 共 15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西安市第三十九中学高二语文选修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主 备: 审 批: 班 级: 姓 名: 时 间:2010 年 3 月 18 日一、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学习目标:1、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2、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3、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境中景、理、情。教学重、难点:诗境中景、理、情。学法指津:1、从意象入手,品味意境 2、借助联想和想象 3、炼字传神,一字而境界全出 二、课前预

2、习:阅读“赏析指导”弄懂“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含义。1、置身诗境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欣赏时,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意象再现。审美想象的过程有三种方法(1)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什么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2)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未经历过的境界,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3)对于某些想象奇特的作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奇幻的世界。2、缘景明情(1)篇幅短小,意象常见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的作者的诗思。(2)意象跳跃性大,要根据诗中的关键点,用自己的想象来补

3、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3)某些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出的以景言情之句,方显出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应揣摩,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3、方法指导1、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2 页 共 15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

4、网 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2、什么是意境?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

5、审美想象空间。中国诗歌、绘画、书法、戏曲都讲究意境。如何能体会意境?置身诗境,联想想象,缘景明情。试着将意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细心体会,领会文字细微处的精神。 3、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 诗不象散文那样直说,以含蓄蕴藉见长,诗有空白,需读者自己去相象和填补,这就必须发挥联想和相象,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感受,沿着文字通道,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联想的渠道有“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当读长恨歌时,为贵妃的命运唏嘘,为爱情的挫折惋惜;当

6、读湘夫人时,为湘君的望眼欲穿,如痴若狂而心动神摇,流连扼腕,和诗句共震,与诗人共鸣,是因为读者在头脑中联想和想像了当时的背景和现实的情景,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自己融了进去而不自知。就象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上听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如果在读诗的过程中,能进行联想和相象,调动个人感受和体验,把文字作为媒介和通道,还原诗人所处之境,体会诗人所抒之情,再假以各种方法,如改写、仿

7、写、续写等,玩味把玩诗句的妙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会逐步提高,审美体验会逐步丰富。 三、学习与欣赏过程“赏析示例”部分: 春 江 花 月 夜(一)预习 从下列词语的形旁上推断词的意思,从音旁上推断词的读音。 滟滟芳甸 霰 皎皎 浦 砧 拂 碣 纤尘 不胜愁 诗词作者及相关背景 张若虚,(约 660-约 720), 诗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并称为吴中四士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从六朝到唐的诗风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 2 首

8、,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3 页 共 15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 ”之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宫体诗的自赎)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答案:初唐、“以孤篇压倒全唐”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整体感知(1)结合我们前面的总结归纳,你认为这首诗包含了那些内容?讨论并明确:自然美景、宇宙意识、望月怀人、思念家乡。(2)诗人在表情达意时运用的意象有哪些?中心意象是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讨论并明确:明月、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等

9、,中心意象是明月。月亮,结构上起线索作用,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3)诗人安排内容的顺序是什么?讨论并明确:月升起高悬西斜落下,以时间为顺序。(4)请划分层次,为每一层设计标题,并作说明。举例: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春江月景、人生哲思、相思愁情。说明:第一部分为开头八句,依题目描写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第二部分为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间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为余下二十句,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的离愁别绪。

10、(5)教师引导: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三)精读赏析1、春江月景自由诵读第一部分,并思考:景物的特点是什么?写景的顺序是什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一种意境?请展开联想于想象,用散文笔法来再现这种情景。讨论并明确:这一部分紧扣题目,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纯净、美妙、神奇、壮丽,画面清丽、色泽柔和。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勾画了一种优美恬静的意境。2人生哲思自由诵读第二部分思考(1)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由天上的明月想到了什么?讨论并明确: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

11、理性问题,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 “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 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4 页 共 15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 它在期待何人呢?(2)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该诗: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你认为诗中有憧憬吗?如果有,诗人在憧憬什么?你认为诗中有悲伤吗?

12、请谈谈个人看法。学生发表个人看法,教师引导:这是诗人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哲学层面的探索。这一点,古人也已有之,但多是感慨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课件投示:屈原离骚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陶渊明:“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是张若虚却看到了古人未曾看到的一面:尽管每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整个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如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江月,和这阔大浩瀚的宇宙得以共存,得以永恒!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难得的时间意

13、识和宇宙意识。这,不正是一种憧憬吗!同时可以看出,诗人的人生态度不是颓废绝望的,而是追求、热爱,是积极向上的。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带给诗人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与欢愉,是青春少年洋溢着丰满的具有活力的热情和想象的清新歌唱!当然,作为生命的个体,多情 的诗人毕竟仍然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无情,于是不免又慨叹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可见,诗人既看到人生与宇宙的共存永恒,也看到了时光的无情。但诗人只是一声短短的喟叹,因而其情感又是哀而不伤的。(3)第二部分在整篇诗歌中有何作用?过渡作用,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融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

14、色转到了对人生的思索上,并从白云孤飘的眼前景中引发出了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3、相思愁情教师引导:这静谧的春江花月之夜,本该是月圆人也圆的时候,但是,或许人生总是充满缺憾,总是甘少苦多、乐短愁长,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晴圆缺 ,而且,欢乐时光总是容易逝去,愁苦悲痛长长留恨心间。于是诗人自然又由对宇宙人生的深远哲思,回想到世间最普遍、最动人,也是最难排解的相思愁情!(1)师生共同简单归纳层次:第 17-20 句:两地之思第 21-28 句:思妇怀远第 29-未尾:游子思归(2)学生自由选择某一层次或一两处佳句,自主赏析其艺术特色。赏析技巧指导:诗人写诗最讲究炼字炼句,你认为这一部分,哪些词最为传神,请作分析。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 5 页 共 15 页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师举一例作启发: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四)探究学习你认为春江月景、人生哲思、相思愁情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教师启发: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为后面的抒情议论作铺垫,面对江天美景,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第二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