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部分 (已整理,方便复习).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185173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部分 (已整理,方便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部分 (已整理,方便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部分 (已整理,方便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部分 (已整理,方便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部分 (已整理,方便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部分 (已整理,方便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部分 (已整理,方便复习).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心理学概述(一)识记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学的产生、独立与发展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近代哲学的影响:唯理论与经验论为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为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研究方法。几个主要流派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人物: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强调内省方法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意识流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研究“刺激反应”,主张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研究整体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无意识,性动力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2、罗杰斯 人本主义是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瑟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的詹姆斯。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和安吉尔。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持续不断、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

3、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法,主张采用实验法。【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部分相加夜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精神分析心理学】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个体行为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他们与精神分析学派

4、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标志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代表人物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广义地说,心理学中凡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都可以做认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十一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装换然后加以利用。计算机模拟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特殊研究方法

5、,研究者把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些设想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二)理解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确定心里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里本质。(1)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 (2)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 (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2、普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依据并归纳心理学在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阐明心理现象中各种最基本的事实与最一般的问题、探索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已派生出许多专门的领域。是一门理论学科。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的关系,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6、解释个体阶段发展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后者研究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前者则针对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可归纳为三个不同 (1)概念不同(2)研究领域不同:应用还是理论? (3)研究对象(情境)不同:成人、儿童、教育情境? 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助于教师成为新生一代的培养者、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履行其基本职责。(1)认识内外世界

7、; (2)调整和控制行为(对内);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对外)(三)应用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答题要点:(1)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教育学、各科的教学教法都是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工作起着指导的作用(总论);(2)认识和了解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效应,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例如,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据此教师在一节课内应有准备地对待这种心理状态,学生高度注意10-20分钟以后,应让学生松弛几分钟。(3)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心理规律去影响和控制人的心理,例如根据记忆规律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记忆;(4)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

8、例如各种心理素质的训练,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等)。二、认知过程(一)识记1、感觉的概念、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后效;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两者之间成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听觉的适应不明显。嗅觉的

9、适应。痛觉的适应很难发生。感觉的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很显著,又称视觉后像,有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相反)2、知觉的概念、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似动现象、诱导运动、错觉;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空间知觉: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知觉等。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

10、的速度。分为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似动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见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错觉: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有大小、形状和方向错觉。3、注意的概念和特点、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起伏现象、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目的性没有预定目的有预定目的有自

11、觉目的努力性无需意志努力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不需意志努力主动性不由自主主动条件客观: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刺激物的意义性主观:人本身的状态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发展对活动的兴趣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注意起伏的周期一般为2.3秒12秒。注意稳定性(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注意广度(注意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量。)注意分配(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注意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

12、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4、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保持、遗忘、再认、有意回忆、无意回忆、追忆、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记忆的品质;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瞬时记忆 (感觉登记 ) 短时记忆 (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5-9个容量 ) 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记忆的几个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备用性)。(

13、一)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分为: 有意识记: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主要途径。 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的识记。可获得大量信息,但因缺乏目的,导致识记内容带有偶然性和片段性,缺乏系统性。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机械识记: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得识记。 意义识记:在理解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的识记。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二)保持: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

14、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遗忘: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心理学家对遗忘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下述四种:(1)消退说 (2)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3)压抑(动机)说 (4)提取失败说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在系列学习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

15、渐近部分。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先快后慢”的原则)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不发生遗忘。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三)识记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三环节。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确认它的过程。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目的、任务,可分为: 有意回忆: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 无意回忆:五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经验。追忆: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同时具有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的特点,是根据有关线索,使用一定策略,通过推论和探索,在意志努力下完成的有意回忆。5、思维的概念和特点、思维的种类、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