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厅:争创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工作情况汇报定稿.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108436 上传时间:2020-06-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厅:争创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工作情况汇报定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省厅:争创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工作情况汇报定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省厅:争创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工作情况汇报定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省厅:争创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工作情况汇报定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省厅:争创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工作情况汇报定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省厅:争创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工作情况汇报定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厅:争创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工作情况汇报定稿.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足民生 锐意进取实现和谐社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及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迎检汇报中共沈河区委员会 沈河区人民政府2009年5月2005年以来,沈河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民政部关于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区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始终站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把社区建设作为促进沈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强力实施,全面推进,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社区建设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现将我区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工作情况作以汇报:一、城区基本情况沈河区是沈阳市

2、政治、经济和商贸中心,面积19.65平方公里,人口63.4万,目前全区辖10个街道办事处,67个社区,社区平均管辖3700户。全区现有专职社区工作者1131名,社区用房总面积40870平方米,平均面积610平方米。沈河区是社区建设“沈阳模式”的开拓者,2002年被民政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此后,我区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抓实社区建设等各项工作。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丰硕成果,并先后获得了中国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基层党建联系点、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工

3、作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等17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山东堡、阳光社区相继成为全国社区建设先进典型。到2008年底,沈河区争创省级文明和谐示范社区10个,市级和谐社区先进单位13个,市级和谐社区标兵单位1个,成为辽宁省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二、和谐社区建设主要做法与发展成果2005年以来,沈河区把建设沈阳首善之区纳入全区“三大目标”之一,并将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打造首善之区的工作载体和具体体现,全面巩固和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立足“东北领先、全国一流”的定位,按照社区建设“硬件出形象,软件树品牌”的目标,围绕“六好”的实施准则,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主线,以居民广泛参与的民主自

4、治为方向,以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改造为突破,本着服务效率最高、居民受益最大的原则,扎实开展了新一轮社区建设实践,开辟出了一条具有沈河特色的和谐社区建设与发展之路,以全力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全面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为核心内容的和谐社区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一)致力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沈河区按照“深耕沈河”发展战略,以中央商务区目标引领全局,以和谐社会建设覆盖全局,实施“依托两金,发展商务”的基本方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品牌立区、功能强区、开放活区、科教兴区、和谐建区,着力创建活力沈河、文化沈河、生态沈河、平安沈河、和谐沈河,强力打造东北金融中心与沈阳首善之区,积极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

5、社会的全面进步,累计投入2.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建设,使沈河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区居民。2008年沈河区GDP完成371亿元,人均GDP为58517元。完成人均GDP耗能下降指标为4.41%。第三产业增长率为23.5%,大于GDP增长率3.1%。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860元。城区居民贫困率为2.34%。居民人均住房面积高于全省同类城市平均水平。全区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居全省同类城区前列。(二)坚持科学发展,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全心全意为全区人民谋福祉,是沈河区四大班子的工作宗旨。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靠前指挥,经常深入社区

6、视察调研,亲临一线指导工作。区人大常委会每年听取一次区政府关于社区建设的工作汇报。区政协年年视察社区建设工作。2002年,沈河区就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区委、区政府主管领导任副主任,各相关委、办、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指导社区建设工作。2008年,将原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改组升级为和谐社区建设委员会,统筹和谐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各街道、社区成立相应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区形成了区、街、社区三级社区建设组织领导网络。2009年1月19日,沈河区召开了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参加的沈河区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动员大会,对争

7、创与迎检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调动全区上下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充分显示出沈河区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的决心和气势。同时,沈河区委、区政府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区委书记张晨率6名常委赴武汉百步亭等先进社区考察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学习社区自治和管理经验。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开展了“深入街道社区办实事,服务基层促和谐”实践活动,建立常委包块、主管领导包线、机关党组织包点的工作机制。即:区委常委指导街道做好全面工作,每位领导同志到联系点开展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主管领导指导责任部门狠抓落实,本着“条件具备、立即解决,创造条件、抓紧解决和建章立制,长效解决”的原则,重点解决影响

8、和制约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全面提升和谐社区建设水平;机关选定67个党支部与67个社区结对子,出点子,出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全面发展进步。此举使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更加准确,部门责任更加明晰,共建关系更加顺畅。(三)凝聚共建合力,部门职责落实到位一是社区管理全面加强。2005年,沈河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和谐社区建设方案,制定了沈阳市第一个和谐社区建设标准,明确目标,明确时限,明确责任,全面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与管理。同时建立社区工作目标责任机制、社区齐抓共管联动机制、社区监督检查约束机制和社区评优选佳激励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沈河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关于

9、加强社区民主自治网络建设的意见等29个相关制度。通过2008年社区换届,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大专以上学历达100%,硕士、本科学历占相当比例。同时组织全体社区主任到新加坡等国考察社区工作,到上海、南京等地学习社区建设经验。2008年8月,沈河区组织召开了老旧小区改造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全区和谐社区建设推进情况,沈河区社区建设迈入了提升层次、提升品位、全面推进的新阶段。社区工作真正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推进了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进程,社区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二是民主自治水平有效提升。几年来,沈河区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精髓,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

10、制,坚持民生听民意、民事由民主、民利依民维、民困靠民帮的方向,指导社区建立起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导,各种协会社团为骨干,楼院长为支撑的社区民主自治管理网络。通过社区事务听证会、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居民评议会和社区民情恳谈会四个民主议事载体,聚民心,纳民意,培养居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迄今为止,全区举办社区事务听证会1000余场,参加居民代表15000余人次,解决民生实事2200余件,关注社区、关心社区、关爱社区已经成为全区居民的共识。同时,在各社区组建了“社区博爱互助中心”,把爱心超市、低保互助会、博爱基金会、社区旧物银行、亲情联合会等社区互助组织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引导社区居民有

11、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弱势群体帮扶和其他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在社区形成了良好的互帮互助风尚,营造了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三是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完善。2005年以来,沈河区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健全配套设施,完善社区功能。以街道市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和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社区公共用房建设,使社区用房面积由原来的平均120平方米,达到了平均610平方米,社区“三室二站一场”功能配套,平均每个社区建有3套以上健身路径。全区社区实现了办公格局、社区标识、外部粉饰、服务功能、办事程序的“五个统一”,社区整体形象全面提升,在全市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目前,我区建有区级社区

12、服务中心1个,街道市民服务大厅10个,社区服务网点达1万余个,直接从事社区服务人员近3万人。按照“让市民少跑一趟路、少跨一个门槛、少走一道程序”的要求,在社区实行“一门式”办公,将涉及政府职能的各项便民服务工作,集中受理,一门办结,形成了以区市民服务中心为龙头,街道市民服务大厅为支撑,社区“一门式”服务为基础,覆盖居民生活服务、党务服务、政务服务、特色服务的多元化服务网络,同时采取代办服务、上门服务、开辟求助热线等方式对特殊群体实行个性化服务。全区建有10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9个责任医师团队,面向居民广泛开展健康咨询、疾病防治、家庭病床等综合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

13、构均与上级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关系,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实现400种常见病、慢性病药品零差价,较好的缓解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建立博爱互助会、爱心大院、社区银行等多种载体,引导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自助互助服务。挖掘各社区服务资源,统一制作、发放社区便民服务手册,吸引商家积极参与,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单位、集体、个人从事社区服务产业,如“社区大管家”等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在规范服务队伍和工作程序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提高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素质,确保志愿者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上述种种举措,使沈河区社区服

14、务全面升级,成功打造5分钟便民服务圈,社区居民基本可以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四是社区环境显著改善。2008年,沈河区把百姓最为关切的老旧小区环境整治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投入7850万元,在全市率先启动了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改造工程,以居民群众最需要、最迫切、最直接的22个问题作为小区改造项目,完成了15个优秀小区、38个达标小区改造任务,还对47个小区道路、边石、方砖进行了整修,社区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按照民生工程听民意的原则,下发了沈河区居民参与社区(小区)环境改造监督及管理办法,从每个小区改造方案规划论证,到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及后期管理,全面发动居民参与,先后召开了20余次“小区改造居民听证会

15、”,同时引导各小区成立了不少于20位居民参加的“小区改造义务监督队”,对施工质量、工程进度等方面提出344条有效建议。使小区改造的过程成为居民灵魂再造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居民爱我家园、自治自管、共建社区的积极性。改造完工后,红巾小区被确定为“沈阳市老旧小区改造示范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我区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改造工程进行了相关报道,外省市先后有30多批800多人次来参观学习。在改造的同时,沈河区积极探索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出台了普通住宅区物业管理实施方案,尝试建立起“政府扶持、市场运作、街道负责、社区主导、居民参与、部门配合”的普通住宅区物业管理体系,巩固了老旧小区环境改造成果,保障了居民的优

16、质生活。2009年,区委、区政府还将投入1亿元资金,完成12个优秀小区和其它小区全部达标的改造任务,全面提升沈河居民居住环境。五是社区平安建设稳步推进。加大社区警务治安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平安社区争创工作。切实做到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管理,联防抓合力,完善以社区民警为主导,以社区巡防队伍、物业保安队伍为依托,以维安义工为补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体系。在全区67个社区共配备206名社区民警,实现一区两警或一区多警,规范了民警接待、监控室值班、巡逻力量整合等10项警务室工作制度,形成“群众身边的派出所”。将全区1634名社防队员整合分配,因地制宜进行24小时全方位巡逻,自行设计、装备了140辆警务巡逻自行车,在东北地区率先实行警务自行车巡逻。全区80%的社区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感。六是社区文化活力不断增强。沈河区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居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健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