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033662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 传统的方法论把归纳逻辑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并辅之以证实主义的经验检验,而演绎逻辑则因为被认为不能增加任何新的内容而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演绎逻辑一般可以理解为三段论式的假设一一演绎,即从前提出发经过演绎推理而得出结论。按照公认的观点,演绎逻辑与科学发现是无关的。用费尔巴哈在科学哲学的兴起一书中的话来说,逻辑证明即所谓演绎,结论是由别的陈述,即被称为是论证的前提进行演绎而获得的。论证应构造得如果前提为真,结论也必定为真。例如,从一切人都有死和苏格拉底是人这两个陈述,我们可以得出苏格拉底亦有死的结论。这一例子说明了演绎的空虚,结论并不能陈述多于前提中所说的东西,它只是把前提中

2、蕴涵着的某种结论予以说明而已。 它并未在前提中加上什么。它只是把前提的某一部分明白揭示出来而已。演绎的逻辑功能便是从给予的陈述中把真理传递到别的陈述上去一一但这就是它所能办到的全部事情了。除非另有一个综合真理已被知道,它是不能建立综合真理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演绎推理的前提或假设是预先给定的,而且从演绎推理中不可能获得任何新知识。这里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即演绎推理的前提从何而来,人类所不断获取的新知识又是从何而来。对此,经验论者认为是来源于归纳逻辑。 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43)在逻辑、推理和归纳体系一书中对归纳逻辑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科学与考察是从对事实的自由无偏

3、见的观察开始的,接着又对这些事实进行归纳推理而形成一般规律的公式,最后进一步归纳到更广的一般性,形成人们所称的理论,最终又要把规律和理论的经验结果同所有观察过的事实,包括最初开始观察的事实进行比较,来核对规律和理论的真实内容。这种方法一般被认为是科学方法,并被归结为三个步骤一一(1)搜集经验事实;(2)提出假设和理论;(3)用经验事实对假设和理论加以检验。这样,由逻辑实证主义发展起来的假设一一演绎就是以这种归纳逻辑为基础的,假设一一演绎的前提和新知识的获得都来源于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实验。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的结合就形成了一种归纳一一演绎一一再归纳检验的方法论。由此可见,按照经验论的观点,假设来源

4、于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知识的发现也依赖于对经验事实的再归纳,逻辑演绎对此毫无用处。其实,经验主义的归纳逻辑是存在问题的,即能否通过对特殊的经验事实的归纳而得出普遍的命题。最早对归纳方法提出质疑的是休漠。休漠在人性论中指出,归纳在逻辑上是难以成立的,因为没有什么逻辑容许我们确认那些我们不曾经验过的事例类似我们经验过的事例。即使观察到对象时常或经常连结之后,我们也没有理由对我们不曾经验过的对象作出任何推论。例如,我们通常看到的天鹅都是白的,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天鹅都是白的这一普遍命题或一般规律。柳欣(1996)认为,这里的问题就在于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推断将来要经历的任何东西并没有逻辑上的依据。因此,

5、从对特殊事例的归纳到普遍的规律,在思想上就需要一种非逻辑的跳跃,其结果可能是由真的事例导出假的命题。对归纳逻辑提出批评的还有波普尔。波普尔(Karl R. Popper,1965)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认为,不论所依据的理论是如何原始和粗糙,不可能存在没有理论的观察和实验。总之,对归纳所产生的问题企图用归纳来解决,企图靠诉诸经验为归纳法找根据,必然导致无穷的倒退。二、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 由于逻辑演绎中的假设不能从归纳中得到,证实主义对假设一一演绎做了重新解释,其核心是假定一一假说一一证实。证实主义把由归纳而得到的前提理解为一种假定,这种假定是一个我们虽然不知道是否为真,但作为是真的对待的陈述。我们

6、设法使我们的假定将尽可能的真而选择我们的假定。(赖欣巴哈,1954)由假定演绎出的理论只能是一种假说。通过对假说进行经验检验,即将假说与经验事实相比较,如果两者一致则可以认为假说被证实,或者说假说是真命题。这可以用图式表示为: 经验事实-归纳-假定-演绎-理论假说-检验-理论模型(真命题)这样,归纳逻辑的问题似乎被解决了。归纳并不是证明归纳,即假设或普遍命题并不是通过逻辑证明得到的;归纳只是例举归纳,即从对特殊事例的归纳而得到假定,由演绎而提出的假说可以通过经验检验(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归纳)给予证实。同时,演绎逻辑也重新获得了经验论的基础。理论来源于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归纳,而且只有经受了经验检验

7、才能被证实。由此看来,演绎逻辑仍然只是把前提中的某一部分明白揭示出来而已,对于科学发现并无用武之地。上述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就是通过试错法来逼近和获得真理。证实主义在本质上是肯定归纳逻辑,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则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归纳逻辑。在休漠看来,归纳逻辑的问题在于不能从对特殊事例的归纳中逻辑地推论出普遍命题或保证推论出的普遍命题为真。对此,证实主义方法通过假定一一假说一一实证而给以回应。在波普尔看来,证实主义的这种可以用经验来检验和证实假定和假说的方法,在逻辑上是难以成立的,证实主义的逻辑错误在于肯定结果。所谓肯定结果是指,如果有A必有B(正命题)成立,我们只能说无B必无A(逆否命题)成立,而不能

8、说有B必有A(逆命题)成立。如果我们认为逆命题成立,则犯了肯定结果的逻辑错误。证实主义的证实就是犯了肯定结果的逻辑错误,即以特殊事例来证实普遍命题。例如,人们无论发现了多少只天鹅是白的,也不能证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一普遍命题。只要我们发现了一只天鹅是黑的,就可以否定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一普遍命题。在否定证实主义的同时,波普尔建立了他的证伪主义。按照波普尔的观点,假说只可能被经验证伪而不可能被证实,只有证伪的逻辑而没有证实的逻辑。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地提出可能将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者说假说),而这种理论不是来自于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实验,而是来自于问题和猜想。波普尔提出,问题源于猜想和反驳,猜想源于

9、人的需要,人生来就有需要和知识,从而观察和实验是人们检验这种知识和猜想的过程,也就是证伪(即反驳)的过程。人们通过不断地证伪旧理论和提出可证伪的新理论,使知识得以增长。 证伪主义虽然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推崇,但它在逻辑上也是有问题的。首先,波普尔的理论来源于问题和猜想似乎比证实主义的理论来源于观察前进了一步,但并不一定成立。对于证实主义的观察存在这样的问题,即视察什么和如何观察。正如波普尔指出的,任何观察都不能脱离理论。波普尔的猜想存在同样的问题,即猜想什么和如何猜想,这是不是依靠人的需要、天生的知识或反驳。显然,从反驳到猜想或者说从证伪旧理论到提出新理论,只能依靠非逻辑的跳跃。其次,波普尔的经

10、验证伪方法并不能构成否定的逻辑,也就是说经验证实虽然不能证明理论(或者说假说)为真,但经验证伪也不能证明理论为假。理论是从假定中演绎出来的,只要在演绎推理过程中不出现诸如悖论、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则可以说理论在其假定范围内成立。经验证伪所表明的只是现实条件与假定条件的不一致,从而并不能否定理论的成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任何假说都既不可能被证实也不可能被证伪。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认识是深刻的。如果某人提出一种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即在一切条件下都保证成立的绝对真理,那么我们只要能够在经验事实中发现一个反例,就可以将这种理论证伪。但是,发展到今天的人类的理性

11、似乎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我们所提出的理论都是在其前提假定的范围内成立,即任何理论只可能是相对真理,只能是以如果一一那么的形式构成。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假定的条件在现实中一般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很难被模拟的,因此理论不可能被证伪。但是,现实表明一些旧的理论逐渐被放弃,而一些新的理论不断出现。这就说明理论创新或科学发现并不以旧理论被证伪为充分必要条件,那么理论创新或科学发现是如何产生的呢?三、理论创新 目前,人们对方法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归纳逻辑上,即对于能否由经验归纳出普遍的命题和经验能否证实或证伪理论人们的认识尚不统一,而对于演绎逻辑不能产生理论创新和科学发现则基本上已达成共识。无论对于证实主义还是证

12、伪主义,演绎逻辑都无足轻重。但演绎逻辑对于理论创新至关重要。 为了说明演绎逻辑对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我们首先明确理论是什么。所谓理论,就是关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陈述,可以用函数关系表示为Y=f(X1,X2,.,Xn)。.理论的目的在于对问题进行解释和预测。理论是为了对问题作出解释和预言,而在假定条件下通过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演绎推理而形成的陈述。理论的成立只能是相对的,即超出假定范围则不能保证结论成立。因此,理论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对问题作出解释和预言,或者说理论只能说明一定范围的经验事实。 我们对理论的检验有两种方法一一逻辑检验和经验检验。如果在演绎推理过程中不存在逻辑错误,当理论与经验事实不相

13、符时,这并不表明理论被证伪,但说明由于假定条件与现实条件不一致或解释变量的设置不当,使理论的有效性(即解释力和预言力)不足,从而需要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有两种方式:(1)修正假定。假定是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演绎推理的逻辑前提,假定不可能是对现实的描述,理论也不可能是实际,但是不恰当的假定会使理论脱离实际太远。(2)调整解释变量。例如,传统的生产函数是Q = f (K,L),其中Q, K和L分别表示产出、资本和劳动。但是,事实表明产出的增加不能完全由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加作出充分解释,为了使原有理论更具解释力和预言力,于是我们在生产函数中加入一个新的解释变量一一技术进步(T),由此得到新的生产函

14、数Q = f (K,L,T),从而可能取得更符合实际的效果。对于理论的一个逻辑要求是,各个解释变量必须相互独立,从而使模型保持稳定。这是通过对解释变量的定义来保证的,同时定义在演绎推理过程中必须被保持,否则就会出现所谓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仍以生产函数为例,在新的生产函数Q = f (K,L,T)中,技术进步与资本和劳动是相关的,从而不能得出技术进步与产出的关系。通过逻辑检验而发现上述问题时,我们可以说理论被证伪了,这并不是经验检验而是逻辑检验的结果。此时,需要对解释变量重新定义,使之相互独立,或提出一个新的解释变量包容相互关联的变量,这就使理论得到了进一步推演。从科学发展史来看,当原有理论不能

15、对问题作出有效的解释和预言,或者说理论脱离实际时,我们并不是立即抛弃原有理论,而是对其进行修补,如加入新的解释变量。库恩(Thomas S. Kuhn, 1962)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中认为,一种范式一旦产生将是相对稳定的,当反例出现时人们并不是否定原有范式,而是根据原有范式对反例的出现作出解释。只有当反例足够多了,原有范式出现了危机,科学革命才会出现,旧的范式才会被新的范式取代。理论创新或科学发现不是直觉、猜想和灵感之类的非逻辑跳跃,理论创新是建立在原有理论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同时意味着知识增长,知识是逐渐积累起来的。新的发现是不可能凭空或从观察归纳中得到的,只是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们才不断地提出和回答更多的新问题,否则,这等于说两百年前或更早的科学家就可以发现今天的科学和技术。(柳欣,1996) 波普尔不同意库恩的科学革命的观点。在他看来,科学的方法是猜想和反驳一问题,从而科学总是处于不断革命的状态,科学史是不断猜想和反驳的历史。- 作者: windowme 2005年02月22日, 星期二 19: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