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国际部)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5015701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国际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宁夏银川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国际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宁夏银川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国际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宁夏银川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国际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宁夏银川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国际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国际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国际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夏银川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国际部)(注: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一律写在装订线以外规定的地方,卷面不得出现任何标记。)一、默写题(每空1分,共20分)1. 独立寒秋, , 。(沁园春长沙)2. 看万山红遍, , , 。(沁园春长沙)3. 鹰击长空, , 。(沁园春长沙) 4.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沁园春长沙) 5. 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 , 。6. , 。这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的作用,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7. 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们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

2、动者的词句是 , , 。8. 在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 , , 。2、 翻译题(每题3分,共15分)1.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夫晋,何厌之有? 3.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5.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 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彳亍(ch ch) 箕踞(j)漫溯(su)B.上阕(ju) 颓圮(p)长篙(o)C.瞋目(chn)拊心(f) 巷子(hng)D.拜谒(y)氾南(fn)共其乏困(gng)2.下列各组词语书

3、写正确的一组是()A.意气箫瑟 太息 蔚然成风 B.荡漾阙秦 忤视 力挽狂澜C.凄惋青荇 瓦菲 痛入骨髓 D.偏坦 寡人 自刎 扭捏不安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得知中国发生地震后,一位巴基斯坦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中国人曾把最好的东西送给我们,我们愿意捐助一切,与中国永结秦晋之好!”B.今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C.同学们,考入高中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D.革命老干部回首当年峥嵘岁月,自豪感油然而生。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4、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左右,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C.这次再版,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D.今天来出席此会议的有十多所学校的领导。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B.沁园春长沙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透”写江之清,“层”写枫林之茂。C.在再别康桥中诗人把自己对于母校的深情融进悄悄别离时那富

5、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D.在荆轲刺秦王中,蒙嘉帮燕国说话,把荆轲引见给秦王,就是为了能让荆轲面见秦王,以便荆轲有行刺的机会。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写景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从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到万类,这是由概括到具体。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概括到具体,层次井然。B.在雨巷中,“油纸伞”意象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暮春时节,寂寥的雨中,一份冷漠,一份凄清,撑一油纸伞在风雨中独立,神秘、迷蒙之感顿生。C.一般离别诗中离别的是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告别康桥时,却避开送行的人,

6、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D.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处处为秦着想,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终于促使秦君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B.在荆轲刺秦王中,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气势,渲染了紧张、危机的气氛。C.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比如,秦国退兵后,子

7、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D.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荆轲求取樊於期头颅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再别康桥中,第二节诗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B.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枯荣引发了谁主沉浮

8、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C.烛之武退秦师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D.再被康桥中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9.从文后的选项中,选出最适合的一项作为该语段的结尾。( )被细雨浸润、滋养的苏堤苏醒了。新柳夹道,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倩巧的少

9、女,温柔轻盈;_。A 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B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C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D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10.(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下列对以上两则论语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一个好学的人吃饭不能过于贪求满足,居住不

10、能过于贪求安逸,不能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B.孔子非常热爱学习,他十五岁时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可以立足于世,四十岁时就不再感到困惑。C.孔子认为一个好学的人做事要勤敏,说话要谨慎,要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D.孔子认为,通过学习,他不断进步成长,到了七十岁时,他就可以随心所欲,不必遵守规矩了。四、古诗鉴赏(5分)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夏日四时田园杂兴(其一)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是一首描写夏日田园风光的诗歌,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简析。 五、现代文阅读(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11、完成1214题。(共11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b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

12、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