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中考地理报刊美文荟萃(上册)1对贫困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的再认识等10篇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5014362 上传时间:2020-06-1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与学中考地理报刊美文荟萃(上册)1对贫困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的再认识等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与学中考地理报刊美文荟萃(上册)1对贫困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的再认识等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与学中考地理报刊美文荟萃(上册)1对贫困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的再认识等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与学中考地理报刊美文荟萃(上册)1对贫困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的再认识等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与学中考地理报刊美文荟萃(上册)1对贫困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的再认识等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与学中考地理报刊美文荟萃(上册)1对贫困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的再认识等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与学中考地理报刊美文荟萃(上册)1对贫困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的再认识等10篇(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与学中考地理报刊美文荟萃(上册)1对贫困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的再认识等10篇1 对贫困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的再认识等10篇中学地理教学理论的研究是地理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地理理论的探讨主要得益于热心中学地理教育的专家和学者。事实证明,缺少了一线中学地理教师参与的研究,很难找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最佳结合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理论的探讨就存在很大的必然性。这一部分内容主要精选了本人近年来在全国专业地理报刊发表的有关中学地理论探讨方面的10篇稿件。乡土地理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十年。这十年间,根据国家教委的规定和要求,全国很多地方在地理教学中开展乡土地理教育,并编写了教材,有的地方

2、乡土地理教育已开始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但是,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中学乡土地理教育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当一部分地方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伟大变革,在这一现实面前,贫困地区加强乡土地理教育,就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1乡土地理教育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我国贫困地区一般都深居内陆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不发达,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现代化教学设备紧缺,外出考察机会少。再加上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基础教育仍停留在让学生简单接受知识、应付考试阶段,使教学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地理学实际应用

3、能力的培养。现在,地理从高考科目中取消了,从现象上看,地理教育被消弱了,似乎陷入了困境。但是另一面应乐观地看到,没有高考的压力,这是地理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良好时机,而乡土地理教育正好是这一变革的切入点。我们可以针对贫困地区教学设备差的现实,利用避开高考所获得的时间和精力,走出课堂,把本乡本土作为地理教学的大课堂和天然实验室,把各种地理景观作为地理教学最形象、最生动的“教具”;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和发展观,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发展与需要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参与竞争和迎接挑战的新型人才。2乡土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生动课

4、堂 学生虽然经常生活在乡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对家乡的状况似乎是比较熟悉的,然而,由于自身和外部环境的种种局限性,再加上贫困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一些愚昧落后的习俗和观念根深蒂固,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对家乡缺乏真正的了解。乡土地理教育可使学生对家乡的环境特色、资源优势及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科学而系统的认识。认识家乡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科学地分析造成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使一代青少年形成“穷则思变”的意识,从而增强建设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和信心。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是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出发点。3加强乡土地理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5、贫困地区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区域经济。这首先就需要对本地区基本情况有全面了解,摸清家底,了解乡情、县情。只有通过乡土地理教学,才可使学生对家乡的自然概况(地理位置、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和社会经济概况人口和民族、历史、风俗习惯、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等)有所认识,发现本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优势及不足,总结出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为经济建设提供合理化建议和发展规划,从而探求振兴家乡经济建设的最佳途径,实现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4通过乡土地理教育,让学生逐步认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在总的发展目标中既包括经

6、济社会的发展,也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影响向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由此在教学中应明确这样一些思想:必须把人口发展限制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在发展经济时,要保持经济C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通讯等部门)的持续发展,经济增长要和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相协调。所以控制人口数量,实现适度人口增长目标,提高人口素质,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环境保护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贫困边远地区,人们的人口、资源、环境等观念淡薄,往往造成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环境破坏及资源浪费等现象。乡土地理教育可使学生懂得本乡、本县应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与

7、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道理;懂得实行全面节约的战略,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道理;认识到走“先污染、后治理”路子的危害性;认识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发展方式,把经济建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进而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及人类世代间的责任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培养具有这种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乡土地理教育首先应担负起向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义务和责任。 1998年第1期甘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项跨世纪工程,随着教育思想的转轨,在中学生中开展环保教育,增强环境意识,投入环保行动已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一

8、项重要内容。一、当前环境教育的紧迫性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工业化的迅猛进程,地球环境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日显危机。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人类社会受到下列问题的困扰:水污染和缺水、空气污染、固体废物和有害废弃物土壤退化、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大气变化等。面对这类将对目前和今后人类造成严重威胁的严峻环境问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各国大都致力于推导学校环境教育,力求引起全世界的高度警惕。1990年美国订立了环境教育1990年法案。1992年6月3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环境教育的推广被列为主要议程之一,并通过了著名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我国是世界上环境问题最

9、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环境造成的损失约达1000亿人民币!滥垦土地、滥泛森林,对有限的矿产资源采富弃贫,取一弃它等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和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故此,1994年我国国家教委在关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明确规定:以渗透的方式在各学科教学里加强环境教育。现在的中学生将是2l世纪的建设者,他们的环境意识将直接影响2l世纪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它是实现中国21世纪环境与发展战略目标的先决条件,所以,环境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二、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

10、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中学地理课程以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地理教育中心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教育学生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同自然和谐相处。故此,在中学所设学科中与环境结合最密切的课程无疑首推地理课,在地理教学的内容中融进有关的环境教育内容比其它学科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环境教育列入地理学科的知识范围也就更自然而合理。在地理教育中,教师要力求把环境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念,通过环境教育不仅使学生增加了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而且使地理科学在联系经济和实际中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更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地理知

11、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从而使中学生走出对地理学是一门可学不可学的学科认识误区。可以说,环境教育为地理教育特别是中学地理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所以,目前地理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不是升学教育,也不是就业教育,而是基础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和提高跨世纪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通过环境教育,提高跨世纪人才的环境意识,这将是中学地理教育对我国环境与发展所做的新贡献。 三、中学地理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案设计 在地理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教师要注重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依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课堂渗透。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地理教学基本理念的变革。这种理念的变革是我们重

12、新设计地理教学内容和基础知识构成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地理事物、地理环境。 课堂上教师要自觉地将科学的环境发展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经济发展等新观念渗透于教学中,把从各种新闻媒体和渠道所获得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产品标志、清洁卫生、生态农业等有代表意义的新理论传输给学生,尽可能地将这些最新科技动态的信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通过分析、评价、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消费观念、环境道德意识,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增强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社会实践。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过程不等同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因为知识变为意

13、识需要有一个内心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实践才能使主客观达到统一。而环境意识的形成不仅依赖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真实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同样只在课堂上分析一些实例,特别是如果使用的还是假设的例子,环境意识教育的内容,也很容易流于空洞的形式。只有学生在真实的环境活动中有了亲身体验,环境意识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可结合环境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或调查;教师可安排一些乡土及城市地理教学活动,如家乡气候调查,河流实地观测,城市公园地理考察,市内交通及污染情况调查。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撰写有关环境保护的

14、小论文、小报告和小建议。鼓励学生参与居住地区的环保事务。例如,把课外学习中观测所得的污染、水土流失等资料和改善建议上报给环保部门或当地政府,使他们在中学时代就进行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践活动的尝试,从而达到改变他们在人与环境关系方面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环保意识的目的。 3考试、考查。在地理考试、考查命题中设计一些与环境保护、人口发展、工农业发展、产业合理布局、城市化有关的题目。适当增大知识应用型试题数量,可在试题中出现地理“作文”小论文、小报告、小建议。可进行闭卷、开卷等多种形式的考查。培养学上运用环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课外活动。班委会或团支部组织的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

15、活动。地理教师要协助班委会或团支部向学生活动渗透环境教育内容。例如,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活动、“美化校园或美化家乡环境”活动;以环境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讲演会、知识竞赛、环境剪报、手抄报;组织“环保监督岗”等活动。地理教师在尽可能为活动提供最新环境动态的信息,拓展环境教育的视野。5专题报告。邀请环保、城建、环卫、工厂等环保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做有关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的报告,也可请工人、农民或学生自己就当地某一单位、某一环境问题做专题报告。在目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变革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单向的“注入式”为双向的“反馈式”,在课堂中变单纯的“听讲式”为多法的启导式(启发式)”和“讨论式”o知识的传授从“封闭式”的照本宣科转向开放式的旁征博引。例如,运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教师也可利用电教手段(如录像、幻灯等)提高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环境问题的了解。 总之,通过地理学科的环境教育,我们社会的未来主人便能认识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他们将来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就能趋利避害,逐步实现我们的国土环境向有利于持续的方向发展。 2000年第3期定西教育学院学报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与思考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中学必修的新课程。是一门主要以学生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 活和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