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包膜 RNA病毒.ppt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4922267 上传时间:2020-06-10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包膜 RNA病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有包膜 RNA病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有包膜 RNA病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有包膜 RNA病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有包膜 RNA病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包膜 RNA病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包膜 RNA病毒.ppt(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类 RNA病毒 DNA病毒 正粘病毒 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 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风疹病毒 鼻病毒 冠状病毒 腺病毒 其他 粘病毒 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性的病毒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感大流行第一次在1918年的欧洲大陆 死亡人数高达2000万 1946 1947H1N11957 1958H2N21968 1969H3N2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形态球形 80 120nm 丝状 杆状 长短不一结构流感病毒为包膜病毒 核心及核蛋白 包膜及刺突 神经氨酸酶 NA 呈蘑菇状参与病毒释放促进病毒扩散抗原性 非中和抗体 流感病毒的结构 核心 分节段的 SS

2、RNA 核蛋白 NP RNA多聚酶 基质蛋白 M蛋白 具型特异性 包膜 刺突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M1 M2 分型与变异 分型根据NP MP 分型甲 乙 丙三型 甲型易发生变异 甲 A 型 大流行 乙 B 型 局部暴发 致病性低 丙 C 型 婴幼儿 病情轻微 抗原稳定 HA与NA抗原性均易发生变异根据HA NA抗原性将甲型分亚型 HA1 15 NA1 9 流感病毒命名法型别 宿主种别 分离地点 序号 年代 H N亚型 如A 马 黑龙江 1 98 H3N8 如宿主是人就不必写出 变异 HA与NA的抗原性变异有两种形式抗原性漂移 抗原结构发生经常性 逐步的连续改变原因 HA或NA基因发生突

3、变或人群免疫力选择造成的特点 变异幅度小 1 属于量变 亚型内变异 结果 引起小规模流行 1 3年 抗原性转变 突出的 激烈的 不连续的改变 形成新的亚型原因 HA和NA的基因突变或重组特点 变异幅度大 20 50 属于质变 形成新亚型结果 由于人群缺乏免疫力 造成大规模流行 10 15年 培养特性 抵抗力弱56 30min灭活 抵抗力 抵抗力弱 对热比较敏感 56 30min灭活 60 10min 65 70 只需几分钟灭活2 对低温抵抗力较强 0 4 可存活数周 70 可长期保存 3 对干燥 紫外线 脂溶剂 氧化剂酸等敏感 阳光直射40 48h可失活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 患者 发病

4、2 3天传染性最强 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 飞沫经呼吸道致病机制 病毒局部增殖 不入血 细胞变性坏死 纤毛脱落 扩散至下呼吸道 引起病毒性肺炎所致疾病 流行性感冒 流感 潜伏期 1 2天发病期 局部症状 上感症状全身症状 发热 头痛 肌痛并发症 继发细菌性感染 可死亡免疫性 同型短暂免疫力 1 2年 三型交叉保护 对新亚型均无免疫力 三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流行期根据典型症状作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新变异株1病毒分离2血清学诊断3快速诊断 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 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试验 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酶免疫测定抗原检测直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 脱落细胞中检

5、测抗原分型鉴定核酸杂交 PCR 序列分析 防治 降低发病率接种疫苗 流行株或灭活 亚单位疫苗干扰素中草药 抗生素 第二节副粘病毒 特点1 类似正粘病毒 但较正粘病毒大 150 300nm 2 单股负链RNA 但不分节段 抗原性稳定3 刺突两种HN蛋白 具有HA和NA作用F蛋白 溶血和细胞融合作用4 鸡胚多生长不良 细胞培养多有CPE 包括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 均经呼吸道感染 一 麻疹病毒 是儿童急性传染病麻疹的病原体生物学性状形态 为球形 120 250nm包膜刺突H 只凝集恒河猴RBCF 细胞融合 形成多核巨细胞胞浆 核内嗜酸性包涵体细胞培养 可见CPE 多核巨细胞 和

6、包涵体抗原稳定 只有1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引起的细胞融合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 急性期病人传播途径 飞沫 鼻咽分泌物 也可间接接触传播致病机制 靶细胞CD46 除RBC外 所致疾病 麻疹 潜伏期 1 2W前驱期 发热 卡它症状 鼻 眼 Koplik s 2 3天 发疹期 发热第4天出疹 全身红色丘疹 全身症状加重 NS症状 肝脾淋巴结肿大 并发症 肺炎 脑炎 死亡恢复期 体温下降 皮疹消退 症状消失 全程10 14天 慢发病毒感染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 缺陷病毒免疫力牢固 Koplikspots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由于症状典型 出疹规律 一般无需实验室检查 可用于不典型病例 病毒分离

7、血清学检查防治减毒活疫苗接种 预防丙种球蛋白 紧急预防 二 腮腺炎病毒 为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 儿童 球形 刺突HN 血凝 H 放置一段时间自然洗脱 N F 细胞融合 多核巨细胞 只有一个血清型致病性传染源 病人传播途径 飞沫 间接接触 致病机制 所致疾病 流行性腮腺炎 潜伏期 2 3W前驱期 发热 厌食 不适发病期 单 双侧腮腺肿大 疼痛并发症睾丸炎 男性不孕症最主要原因卵巢炎无菌性脑炎获得性耳聋免疫力牢固防治 三连疫苗 麻疹 腮腺炎 风疹 三 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球形包膜刺突G 与受体结合 吸附F 强烈细胞融合作用 故名 形成合胞体及胞浆嗜碱性包涵体只有1个血清型抵抗力弱 对冻融敏感传

8、染性强 冬 春流行 飞沫及接触传播 局部炎症 不入血 成人 较大儿童 上感2 6月婴幼儿 严重呼吸道感染 向下呼吸道蔓延 细支气管炎 肺炎 I型变态反应 粘液 纤维蛋白阻塞气道 呼吸困难 窒息死亡免疫力不持久 可再感染 RSV 包涵体 RSV感染引起的细胞融合 第三节黄病毒科 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森林脑炎病毒 虫媒病毒的共同特征 1 形态为小球形 直径一般在40 70nm 少数为70 130nm 2 核心为RNA 衣壳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最外层为包膜 包膜上有血凝素刺突 3 本群病毒主要寄主于自然界的动物体内 通过吸血昆虫进行传播 同时病毒可在昆虫体内增殖 因此吸血昆虫既是传播媒介 又是储存

9、寄主 4 虫媒病毒因受吸血昆虫地理分布的影响 而有严格的地区性和明显的季节性 一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简称 乙脑病毒 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 乙脑 又称日本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球形 单正链RNA 20面体 有包膜 刺突E蛋白血凝素作用与受体结合易感动物为小鼠 脑内接种3日发病 耸毛 蜷伏肢体 痉挛 麻痹死亡 脑组织分离病毒鸡胚 卵黄囊 48小时达增殖高峰细胞培养 细胞明显CPE只有1个血清型 乙脑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媒介 三节喙库蚊 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流行环节 所致疾病及致病机制 乙型脑炎 病毒经叮咬侵入 皮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 入血 第一次病毒血症 肝 脾 淋巴组织增殖 入血

10、 第二次病毒血症 0 1 突破血脑屏障 脑实质 脑膜病变 隐性感染 轻型感染 乙型脑炎 高热 头痛 呕吐 惊厥 痉挛 死亡率高 10 40 有后遗症 5 20 免疫力 牢固 包括隐性感染 微生物学检验 1 病毒分离培养2 免疫学检验3 分子生物需学检验 防治 防蚊灭蚊疫苗接种儿童幼猪 切断中间传染源 二 登革病毒 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 有4个血清型 传染媒介 伊蚊 人和猴为登革病毒的储存宿主 猴蚊人所致疾病 我国广东 海南 广西均有发生 1 登革热 轻型 发热 头痛 肌痛 关节痛 淋巴结肿大等 1周 2 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征 重型 皮肤出血 休克 4 6h内死亡 三 森林脑炎病毒 为森

11、林脑炎的病原体 自然疫源性疾病 又名苏联春夏型脑炎病毒 我国东北 西北林区亦有 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传播途径 蜱 也为储存宿主 动物 蜱 人森林脑炎 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潜伏期 10 14天轻型 发热 头痛 不适等重型 脑炎 脑膜炎症状 死亡率20 30 后遗症30 60 免疫力牢固 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 HCV 曾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 PT NANB 1989年命名为HCV 归类于黄病毒科 丙型肝炎病毒属一 生物学性状HCV呈球形 50nm 单正链RNA 有包膜黑猩猩为唯一易感动物 细胞培养不成功包膜蛋白抗原性易快速变异 造成免疫逃逸 病毒持续存在 为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H

12、CV分6个基因型 我国HCV1 2多见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 但潜伏期短5 10周多见于输血后肝炎 80 90 临床类型轻重不一 急性 慢性 携带者 感染极易慢性化 90 肝硬化 20 肝癌 欧美50 70 我国10 免疫力不牢固 疫苗制备困难 三 微生物检查法 检查 HCV RNA RT PCR 检测 抗 HCVIgM抗体 ELISA 第四节 SARS冠状病毒 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 而并非已知冠状的突变株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与前者相似 刺突呈花冠状 其S蛋白与受体结合 导致细胞融合 为主要致病结构细胞培养 CPE SARS病毒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 SARS患者传播途

13、径 飞沫呼吸道 不排除病人分泌物 粪便传播 所致疾病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 也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潜伏期 2 10天发病期 初期 发热 头痛 关节痛 干咳 气短 X片肺部阴影极期 呼吸困难 低氧血症 肺渗出 多器官衰竭 死亡 死亡率10 左右 有基础病40 50 恢复期 抗体产生 症状减轻 消失 免疫力抗体中和作用细胞免疫同时有免疫病理损伤 引起T B死亡 造成免疫功能极度低下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病毒分离与鉴定 P3实验室 核酸 血清学检查 测抗体 防治严格隔离病人增强机体免疫力监测疫情疫苗接种氧疗 激素 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

14、治疗 恢复期血清治疗 第五节逆转录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人类嗜T细胞病毒 HTLV 艾滋病病人与卡波氏肉瘤 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 2003年有500万人感染HIV病毒 比以往任何一年都高 使全球感染艾滋病的总人数达到3800万的历史最高纪录 2003年有300万人死于艾滋病 每天约有14000名新增HIV感染者其中 近一半发生在妇女 一半是15 24岁的年轻人 至2003年末 全球HIV估计数 全球艾滋病传播途径和比例 艾滋病流行已成为全球第四位死亡原因 亚洲艾滋病流行概况 艾滋病蔓延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2003年新感染者约为110万人 约有50万人死于艾滋病 HIV感染者约为740万

15、 540万 1050万 大部分国家的HIV感染率不到1 中国艾滋病流行概况 1985年发现第1例2003年感染者62159例病人8742例死亡2359例2004年6月累计HIV感染者68512例病人13004例 王陇德副部长7月谈话 2004年1 6月报告发病数1192例 2003年全年1145例 死亡210例 死亡率17 6 居各种传染病死亡率的第4位 2011中国艾滋病患者人数已达42 9万 中国艾滋病流行形势1 1 波及范围广 全国低流行 局部高流行 中国艾滋病流行形势1 1 疫情上升趋势明显 1989年我国只在云南吸毒者发现HIV感染者 TIBET QINGHAI GANSU NEIM

16、ENGGU HEILONGJIANG JILIN LIAONING GUIZHOU GUANGXI GUANGDONG HAINAN HUNAN JIANGXI FUJIAN TAIWAN ZHEJIANG JIANGSU SHANGHAI SHANDONG SHAANXI SHANXI NINGXIA XINJIANG SICHUAN HUBEI HENAN ANHUI YUNNAN HEBEI BEIJING TIANJIN HONGKONG MACAO 发现阳性吸毒者省未发现阳性吸毒者 1995年我国在吸毒者中发现HIV感染者的省份 TIBET QINGHAI GANSU NEIMENGGU HEILONGJIANG JILIN LIAONING GUIZHOU GUANGXI GUANGDONG HAINAN HUNAN JIANGXI FUJIAN TAIWAN ZHEJIANG JIANGSU SHANGHAI SHANDONG SHAANXI SHANXI NINGXIA XINJIANG SICHUAN HUBEI HENAN ANHUI YUNNAN HEBEI B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