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71240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课程标准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理解其演变的根源。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重点)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阅读教材P88P90前两自然段,填写下列知识。1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1)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以渔猎和采集为生。(2)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很强,人类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环境是一种依赖关系。2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1)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2)环境问题:过度放牧、过度毁林开荒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3)人地关系:不协调,但产生了科学的萌芽。3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2)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等,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3)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教材梳理2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阅读教材P90P93,填写下列知识。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1)背景全球环境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演变,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工业发达

3、国家的环境污染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并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2)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出了偏差,人类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主要内容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发展要有限度,要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危及后代人发展,即代际公平。强调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公平,即代内公平。(3)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的

4、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责任公平。(2)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3)共同性原则: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图表解读读教材图4-2-4人类与环境相处的演变,据图分析该地不同时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示该图表达的是某一地区在四个不同时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图时期,人们依赖自然,活动范围有限,只在有水源的地区定居,人地矛盾不突出;图是农业文明时期,进入了改造自然的阶段,人们凿井修坝;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污染严重,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图时期,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

5、要性,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预习效果自测1正误判断:(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环境的变化。()(2)农业文明时期出现的局部环境问题大多源于环境污染。()(3)农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4)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5)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属于公平性原则中的代内公平。()(6)“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提示(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农业文明时期出现的局部环境问题大多源于生态破坏。(3)工业文明时

6、期,环境问题具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性质,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4)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纲领,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如此定义。(5)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属于公平性原则中的代际公平。(6)“竭泽而渔”就会使鱼无法持续利用,违背了持续性原则。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23题。2在图甲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草原退化水土流失酸雨危害全球变暖AB CD3产生于图乙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天命决定一切自然主宰人类人定胜天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AB CD解析第2题,图甲阶段为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大规模开垦土地,会导致草

7、场退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第3题,图乙所示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早期,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企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自然和谐相处。答案2.A3.B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也不例外。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45题。4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

8、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AB CD5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三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解析第4题,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破坏森林,导致人口增长过快,封山育林,定期开发,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第5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

9、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答案4.D5.A探究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案例探究材料人类与环境相处的演变图。某一地区气候十分干燥,除了紧靠河岸的地方和泉水涌出的绿洲有人类定居外,其他地方大多人迹罕至,十分荒凉。后来人们学会了开凿深井,加上开发自然资源,荒凉的土地有了生机。为了发展生产,人们又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坝,农业由此发达了,原来没有人烟的地方也兴旺起来了。继续发展下去,这个地区却因为人口膨胀,河水出现污染,水源严重不足,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居民纷纷外迁。人类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这里的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行环境整治,家园又变得美丽了!结合材料探

10、究:(1)图中四个时期分别对应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哪个阶段?(2)图中四个时期的人地关系是怎样的?(3)与的环境问题有何不同?(4)有位哲学家说道:“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时,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文明结束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1)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2)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可持续发展。(3)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出现在局部地区;时期的环境问题既有生态破坏,又有环境污染,从局部扩展到全球。(4)当人类开始砍倒第一棵树时,说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但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开发自然,忽略了自

11、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得自然资源的数量急剧下降,可再生资源失去了再生能力,但是人类仍然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就消失了,失去了生存环境,人类文明也就消失了。反思归纳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时期生产力水平人地关系人类活动环境问题史前文明低下且发展缓慢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农业文明耕作、灌溉技术得到发展,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程度加大人类试图改造自然,对自然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加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农业自然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如大规模地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

12、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农田扩张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等工业文明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环境问题日趋尖锐,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步从局部扩展到全球现代文明空前发展重新认识人地关系,提出人地协调的新型伙伴关系在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探求人地和谐统一,推动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逐步趋向协调,环境问题逐步得到控制即时巩固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地球面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此完成(1)(2)题。(1)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

13、的最强扰动,主要发生在()A史前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现代文明时期(2)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类活动是()A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B沿海国家填海造陆C东北三江平原排干湿地、开垦荒地D广西开辟梯田,发展茶园解析第(1)题,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扰动最大。第(2)题,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会对全球的气候、生物多样性产生深刻影响。答案(1)C(2)A探究点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案例探究材料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庄严承诺。1994年3月25日,中国21世纪议

14、程经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共20章,78个方案领域,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材料探究:(1)说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2)在共同性原则要求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一样的吗?(3)“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这句话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提示(1)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内涵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标。(2)不一样。发展中国家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3)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4)体现了共同性原则。反思归纳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具体如下图所示: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内容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每个国家和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