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教学案中图选修5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71211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教学案中图选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教学案中图选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教学案中图选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教学案中图选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教学案中图选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教学案中图选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教学案中图选修5(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地震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尽管2015年不是地震的“大年”,但截至12月24日中国仍发生了3级以上地震598次,平均每天1.66次。其中,最多是新疆248次,其次西藏89次,第三是台湾地区68次。思考探究:由图可知,我国地震分布有何特点?提示: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1地震的分布特点分布范围广;很不均匀,且呈明显的带状分布。2我国主要地震带a环太平洋地震带;b喜马拉雅地震带;c华北地震带;d东南沿海地震带;e南北地震带;f西北地震带;g青藏高原

2、地震带;h滇西地震带。3地震的危害地震是造成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种自然灾害,经济损失重,危害大。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上。二、我国东西部地震多少与灾情比较西部东部情况原因情况原因地震多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少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地震灾情较轻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严重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

3、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应用体验不可少 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震中位于高雄市美浓区(北纬22.93度,东经120.54度),震源深度16.7 km。据此回答12题。1此次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上发生在亚欧板块是地壳张裂造成的是地壳挤压造成的 ABC D 2在同一次地震中,台湾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经济活动频繁B西部人口稠密、聚落众多C西部人们的抗震避险意识较差D西部经济发达解析:1.A2.C第1题,此次地震发生在亚欧板块上,正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

4、欧板块交界处,板块俯冲挤压造成的。第2题,台湾西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聚落众多,经济活动频繁,这是导致灾情西部比东部严重的原因。3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下图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解析:第(1)题,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地震可诱发海啸、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按题目要求答出其中属于地质灾害的即可。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可由极重灾区图例分布特点得出。第(2)题

5、,由题干获取堰塞湖的成因,并联系唐家山堰塞湖是由汶川地震引发了滑坡阻塞河道形成的。综合考虑唐家山堰塞湖周围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特点,可顺利突破该题。答案:(1)崩塌、滑坡或泥石流。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2)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P30思考提示1.许多自然灾害都有前兆或异常现象,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可能是泥石流发生时发出的声音,所以要高度警惕。2暴雨过后,雨水会迅速汇集,如果地表植被覆盖率差,并且地表物质破碎,沟谷中极易发生泥石流,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确认

6、安全后方可进入沟谷。3山区泥石流由高处向低处在沟谷中流动,向泥石流袭来两侧的高处跑,能在最短时间内避开泥石流带来的危险地带;山区坡度陡,泥石流推进速度快,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很难躲避其危害。泥石流、滑坡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6年5月8日凌晨5时许,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因连降大雨发生山体滑坡。滑坡事故造成一在建工地7人受伤,39人失踪。截止5月9日上午11:00,已发现14具遇难者遗体。思考探究:什么样的地区易发生滑坡?提示: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基础知识要记牢 1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1)分布地区

7、:主要有云南省西北和东北山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省南部白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山地和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地。(2)危害:冲毁城镇、乡村、矿山,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损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堵塞河道,阻断航运,引起洪涝灾害。2滑坡的分布与危害(1)分布: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区,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2)危害: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土地、森林、植被等。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滑坡、泥石流的成因1滑坡的成因2泥石流的成因二、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

8、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常发生的有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造成多种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特点,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原因及危害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很重要 分析一个区域地质灾害多发的一般思路(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 应用体验不可少 2016年6月19日凌晨3时至20日8时,湖北黄冈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暴雨,并引发山体滑坡,导致多处道路损毁。据此完成12题。1关于该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滑坡是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B该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 不可能有任何先兆C该滑坡的形成原因是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D该滑坡的形成完全

9、是人为因素造成的2不考虑岩体影响,在下图中的四处修建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ABC D解析:1.C2.B第1题,A项表述的是泥石流概念;B项中说滑坡的发生没有先兆不正确,因为典型滑坡的形成要经过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的三个阶段;D项中提到滑坡的形成,自然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第2题,滑坡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控制性因素:图中不存在软弱面(岩层之间交界面)。有软弱面且软弱面与山坡体倾向一致,故容易发生滑坡。3初春气温逐渐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下图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1 5001

10、 700 mm,年雨日约180天,甲地海拔约1 000 m,平原平均气温约4 ,公路西端海拔约3 000 m。山地1 500 m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解析:从泥石流发生条件并结合图文信息来分析:土源丰富(土层深厚)、坡度大(公路北侧山地海拔较高且坡度长)、水源丰富(初春,气温回升快,山上积雪和冻土融化,提供水源)等。答案:(公路北侧)山高(坡度大,高差数百米到千米以上)坡长, 且土层深厚、含水量大(降水量大、雨日多、有植被保护);冬季气温低于0 ,土层冻结,有积雪;初春升温快,冻土层和积雪快速融化。 P33思考提示1.云南盈江频发

11、滑坡、泥石流的原因:山区地形;岩石结构比较疏松,易于风化,风化的土层比较厚;特别是在陡坡地带的风化层,一旦遇到强降雨,水分在山体内饱和以后,造成土层滑落,最终形成滑坡、泥石流。两种灾害在一起发生,除了山区地形和岩层疏松的基本条件,主要是因为气候条件,一旦遇到强降雨,不仅易发生滑坡,还极易导致泥石流的发生。2通过平时排查,发现隐患,并建立监测点,在暴雨时加强防范;对于滑坡,还可采取加固山体等措施。 一、选择题读中国地震分布图,回答12题。1由图中内容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多西少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C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 D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2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灾情的变化的叙述

12、,正确的是()A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损失下降 B人口密度加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上升 C经济飞速发展,防震、抗震设施落后,经济损失上升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下降解析:1.C2.D第1题,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地震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新疆、青藏、华北和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区。第2题,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使得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同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经济损失显示出上升的趋势。下图为中国地震灾害灾情年际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3从上、下两幅图对比分析可以得出()A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正比

13、B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反比C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抗震能力提高有关D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地震发生次数减少有关4下列省区中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A广东省B台湾省C湖南省 D云南省解析:3.C4.B第3题,从两图对应关系看,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并不成正比或反比关系,但很明显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死亡人数明显减少,但经济损失明显增大,说明由于抗震能力的提高,导致死亡人数减少。第4题,台湾省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且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57题。5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B类

14、型齐全的特点C爆发频繁的特点D规模巨大的特点6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B地形复杂,山体坡大C降雨分配不均,暴雨集中D气温差较大,岩石破碎7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A地震 B泥石流C滑坡 D塌方解析:5.A6.D7.B第5题,滑坡和泥石流在我国的分布,在地域上多分布于山区,并且集中于地壳活动剧烈的西南地区,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第6题,温差较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第7题,植被破坏后,地面缺乏植被保护,易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二、综合题8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图,完成下列问题。(1) 分析该地区地震频繁多发的原因。(2)在该地区出现的是以_、_、_为主的地质灾害系统,地震中产生的诱发性地质灾害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