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第六单元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A卷教师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34554078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第六单元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A卷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备战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第六单元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A卷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第六单元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A卷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第六单元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A卷教师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第六单元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主要表明清延中部分官员A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解析】“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说明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器物,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重要性,D正确;A不符合洋务运动特点;B和C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答案】D21916年,严复在畴人诗中说:“孔门说人性,愚智都三科;其才可为善,著论先孟轲日去禽兽远,用礼能贵和。人皆得分愿,后舞间前歌。自由复平等,一一如卢梭。所忧天演涂,

3、争竟犹干戈。藉云适者存,所伤亦已多。”据此诗可知,严复A抨击儒学阻碍了社会近代化B批判进化论在社会中的运用C肯定了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D在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解析】严复是维新变法时期主张用进化论思想宣传变法,材料中“孔门说人性,愚智都三科”“自由复平等,一一如卢梭”批判孔子学说愚弄人性,主张学习西方自由平等思想,故A项正确;严复主张进化论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批判儒家思想消极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批判的是儒家思想阻碍近代化,并没有提及全盘西化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3晚清时期,黄遵宪的诗不仅广泛展现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

4、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章炳麟昀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倡言民族、民主革命。这反映了A民国政府推行言论自由政策B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C近代国人民主意识日益提升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以及“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民国时期的现象,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不是“广泛传播”,而是中国人思想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排除;C项说法片面,材料反映的中国人认识的变化不仅仅只是民主意识,排除C项。【答案】D4

5、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人物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A实现中国工业化B实行民主政治C推动中国近代化D挽救清王朝【解析】李鸿章、郑观应的主张有利于经济近代化;章太炎的主张有利于政治近代化;梁启超的主张有利于政治、思想近代化。材料中的人物虽然主张不一样,涉及领域也不一样,但是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答案为C

6、项。只有李鸿章的主张涉及近代工业,也只有他的主张是为了挽救清王朝,排除A、D项;材料没有民主政治,排除B项。【答案】C5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C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解析】“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就是民族意识,“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就是民主意识,这体现了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故B正确;ACD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排除。【答案】B6熊月之曾

7、专门研究过徐家汇公学的办学传统。他认为,早在19世纪中叶学校草创时期,创始人就构建了体育、智育、德育并重的体系。当时学校既讲授西学、法文,也讲授经史子集。这反映该校A深受经世致用传统的影响B是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C利于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D是近代西学东渐下的产物【解析】19世纪中叶徐家汇公学既讲授西学、法文,也讲授经史子集,说明该校受西方文化影响,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排除A;徐家汇公学是天主教会创办的,B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而徐家汇公学是19世纪50年代天主教会创办的,C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7下表为严复1895年所发部分文章简表。这些著述反映出

8、此时A变法维新思潮势不可挡B民族危机已空前加深C民主革命形势不断高涨D君主立宪是必然选择【解析】1895年初,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势必扩大侵华权益,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这体现在严复文章中的“常病”、“练军实”、“卫民”等处,B项正确;表格无法体现严复文章的社会反响,A项错误;严复旨在宣扬变法维新,并不主张革命,C项错误;君主立宪的方案在实践中并未成功,不适合中国,D项错误。【答案】B8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内涵。1903年,严复说:“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1918年,胡适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这些言论A主导了五四新文化

9、运动的方向B摧毁了传统礼教的文化基础C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D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于西方的自由思想,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严复和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的胡适,理解是不同的。严复面对民族危机强调“国群自由”,即国家和民族的自由;而胡适强调的是“为我主义”,即个人主义、个体自由。严复的言论有助于推动民族革命,而胡适的言论有助于推动民主运动。所以二人的言论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本题答案选C项。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材料中严复与胡适是在谈论西方的自由思想,并没有批判中国传统思想,排除B项;指明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是中

10、国共产党,不是严复和胡适,排除D项。【答案】C9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制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该主张A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落篱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D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解析】据材料“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是要求统治者和人民不能隔绝,要有沟通和互动; “他提出的制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即实行民主政治;据上分析,此论点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正确;据所学可知“1861年冯桂芬在校那庐抗

11、议中提出”信息可知,此时洋务运动处于兴起之时,材料更强调的是“西方的公举和公论”,即兴民权,因此A理解片面;材料强调的冯桂芬“之说”,据所学可知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故C错误;据材料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等信息,不能判断其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D错误。【答案】B10下表流行话题变化发生的原因是时段流行话题五四运动前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戏剧改良五四运动后平民、劳工、劳动、阶级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B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1915年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五

12、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主张女子解放、婚姻自由、反封建礼教等冲击了封建传统文化,A错误;B表述绝对,错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争取政治权利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C错误;结合所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平民、劳工、劳动、阶级成为流行话语,D正确。【答案】D111920年蔡元培在我的新生活观中指出:“什么叫新生活?是丰富的,是进步的。学问虽然与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学了以后,眼光一日一日的远大起来,心地一日一日的平和起来。生活上无形中增进许多幸福。”蔡元培上述有关学问与新生活的观点A为国民开启了生活新篇章B摆正了生活与工作的关

13、系C促进了求真务实学风形成D有益于学术旨趣的多元化【解析】仅凭一篇文章及其一个观点,很难说由此“开启”国民生活的新篇章,A项排除;虽然材料说学问有益于改变人们对工作的态度,从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但说“摆正了”生活与工作的关系,显然夸大了其作用,B项排除;“求真务实”是指对学问本身的态度,与材料不相符,C项排除;对D项的理解,要将这段话放在当时的背景中理解,中国的传统是“学而优则仕”,即读书是为了做官,“为新生活而读书”这为人们指出了读书的又一方向,当然,这只是读书用途之一,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更符合时代需要,蔡元培观点的意义,就在于有益改变为“读书做官”的传统旨趣,有益于学术旨趣的多元化,所以,

14、D项正确。【答案】D12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作为新的阵地,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这表明陈独秀A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B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C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D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解析】“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说明政治改革的重要性,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政治信息,故A错误;材料讨论的是政治改革,不是采用俄国道路,故B错误;温和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答案】D13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宣称:“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

15、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材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A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改造B有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D对传统文化有科学认识【解析】从材料中“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族利益为重、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故C项正确;由“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存在全盘否定倾向,对传统文化没有科学认识,A、D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答案】C14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A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B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