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编专题三名句名篇默写课时作业22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51783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编专题三名句名篇默写课时作业2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编专题三名句名篇默写课时作业2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编专题三名句名篇默写课时作业2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编专题三名句名篇默写课时作业2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编专题三名句名篇默写课时作业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编专题三名句名篇默写课时作业2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句名篇默写 (时间:30分钟满分:18分)一、(2016兰州一中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谣”这个字的本义是歌唱而无乐器伴随,是所谓的“徒歌”,所以民谣、童谣都依附这个本义,甚或不一定要靠固定的文词,口耳相传,凭借记忆,需要的仅是歌唱者感情的投入。“谣”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鲜有具名的作者,由于飘然不知来处,又衍生节外之义,像谣言、谣诼等;可童谣不仅常常带有讽世作用,有时竟有预言的意味,可见必有隐藏在地下的“诗人”。西汉晚期王莽私制童谣,以其自然天生的本质,引来“群臣进符命”,遵此应天命而自立为摄皇帝。“谣”还有另外的形式,在不同乡土环境有着不同的名称,因为多半“演出”在

2、山野地带,就统称为山歌,这是一种充满机智的即兴表演,男女唱答争锋,真情俱在激越处显现,可说是“谣”的浪漫正途。我使用“歌谣”这个词。居心是将有文词的“歌”和野生的“谣”结合成可以在书斋中创作的形式。中国传统的诗人很有福,他们抒发诗怀,或叙情,或言志,欲达到一个美善的境界,使用合用的载具盛唐的时候就已备下了四言、五言、七言,绝句、排律,古体的乐府和赋等等。诗人选一个合用的形式常无往不利。盛唐以后,诗人在吟咏自遣之余,又有了诗余的词,可以借乐器、乐队将更为抒情更具音乐质素的词,唱向公众。到了元代,诗的感性深入戏剧,本来诗的本质与戏剧的本质至为接近,不同的是诗演出在纸上,当词的发展使音乐介入表意的艺

3、术,而音乐的本质又与舞蹈至为接近,三者相拥的戏剧使诗跳出纸面演出在舞台上,这便是曲的形式。这是诗人最豪华的载具。我并不真的羡慕古人的懒福,我们可以应不同的需要建造不同的诗形式,我们有的是材料,清水的白话,陶土的方言,林木的古文,以及金属的外来语由情绪酿制节奏,由时间剪裁行节,由人物析解悬宕一行一节,四行一节,多行一节然则必须由知性画下每首诗艺术形式的临界点,就如古人为字音、字义的美善严格制定格律一样,同时我们也有可借纳的形式,比如说,歌谣的形式。五十年代战后现代主义运动发展到今日,已经曲尽。歌谣体或歌谣风不再被看作只是低层次的诉情工具。经过乡土文学的洗礼,又因视听传播媒体在生活中日趋重要的地位

4、,现代诗可能发展成“印刷的演唱会”甚至“表演会”,歌谣体或歌谣风的诗必然会出土,作为一个“有利形式”而走上新的道路。歌谣体和歌谣风不同,前者指直接利用歌谣的一般结构,即五言或七言的诗行,并具整齐的韵脚。在第四和第五字之间,通常可以先嵌入语助词或感叹字,使歌者易于表达个别咏唱的风格。至于歌谣风的诗,其形式是由诗作者依诗的表现需要而独创的,除了也具有韵脚,通常句子的结构较为复杂,而暗喻和意象的经营也与现代诗一般手法无异。(摘编自郑愁予刺绣的歌谣)1下列各项中,对“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谣”本指“徒歌”,是无乐器伴随的一种歌唱。它们之中有的甚至没有固定的文词,而是凭借记忆口耳相传,需要的只是

5、歌唱者感情上的投入。B“谣”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虽然也有隐藏在地下的“诗人”,但由于其少有具名的作者而飘然不知来处,因此又衍生了谣言、谣诼等意义。C“谣”中的童谣不仅常带讽世的作用,而且还有预言的意味。西汉王莽就曾以童谣自然天生的本质引来“群臣进符命”,最后自立做摄皇帝。D“谣”多半演出在山野地带,因此也被称为山歌。这种山歌在男女的激越唱答和充满机智的即兴表演中显现出了真情,可以称为谣的浪漫正途。C范围扩大化。“而且还有预言的意味”在原文是“有时竟有预言的意味”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盛唐时期,我国的诗歌就已经具有了四言、五言和七言古诗,有了古体的乐府和赋,也有了五、七言绝句

6、和五、七言律诗,以及句数更多的排律。B盛唐以后,在近体诗之外,作为诗余的词开始出现,它借助乐器和乐队使音乐介入表意的艺术,使得诗歌更为抒情更具音乐质素,最终唱向公众。C元代时期,诗歌、音乐和舞蹈三者相融合而产生的戏剧使演出在纸上的诗跳出纸面演出在舞台上,就产生了中国传统诗人最豪华的载具元曲。D新世纪,现代诗将发展成“印刷的演唱会”甚至“表演会”,低层次诉情工具的歌谣体或歌谣风的诗也将会作为一个“有利形式”走上新的道路。D表述绝对化。“现代诗将发展成”在原文为“现代诗可能发展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愁予在刺绣的歌谣中使用“歌谣”一词,目的是在感情中杂以知性,将有

7、固定文词的“歌”和野生的“谣”相结合而形成一种新诗的创作形式。B我们可以用白话、方言、古文和外来语以及节奏、行节等材料,并借纳歌谣的形式建造不同的诗形式,但必须用知性画下诗的艺术形式的临界点。C“绢子方方绣两面/少壮出门女守园/一篙一撑渡江水/一针一刺度日难”用了歌谣的一般结构,韵脚整齐,演唱时可嵌入语助词以产生咏唱风格,属歌谣体短诗。D歌谣风的诗也有韵脚,但其句子结构一般较为复杂,而且形式是诗人依诗的表现需要独创的,而某些艺术手法又与现代诗一般手法无异。B概念划分错误。“节奏、行节”不属于材料,而是形式。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对于有五千年文

8、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上,释读古文字可以追溯到汉代,宋代以后已经成为一种学问,但一直被视作从属于经学的“小学”。到了近代,古文字学逐渐独立,但仍只有少数学者从事研究,因而有“绝学”之称。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学科才得到空前发展,研究队伍逐步扩大,成为介于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文字学之间的一个学术领域。目前,古文字学已有四个学科分支,即甲骨学、青铜嚣(金文)研究、简帛学及战国文字研究。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对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相关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古文字学的发展过去之所以受到限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大都属于珍贵文物,流

9、散秘藏于众多藏家,学者不易接触。甚至著录有关材料的书籍也多价格昂贵,不是一般读者所能问津的。为了克服成为学科发展障碍的这种材料困难,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20世纪50年代,就有古文字学专家提出建议,由新成立的国家科研机构组织编纂甲骨文、金文的著录汇编。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这两部大书,加上后来编著的甲骨文合集补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等补充性的著录,以及种种新出土的材料,为全面整理甲骨文、金文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材料汇集的基础上,古文字学者还编纂了许多工具性书籍。古文字学进步显著,与中国考古学工作的开展是密切相关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田野考古事业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于是古文字文物不断

10、涌现。这些古文字文物许多是前所未见的,迫切需要释读,这就促进了古文字学的发展,也使古文字研究从以传世流散材料为主转变为以有科学记录的考古出土材料为主。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被引入了古文字学。学科新分支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与甲骨学、青铜器(金文)研究不同,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兴起的学科分支。由于古文字学者兼顾简帛的研究,从而使它成为这一学科的组成部分。战国文字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分支,比简帛学更迟一些。与殷商文字主要是甲骨文、西周春秋文字主要是金文不一样,战国文字散见于金文、陶文玺印、货币、简帛、石刻等,很难做综合考察。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有论著将各种战国文字材料集

11、中起来,依说文“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之说,划分为三晋、燕、齐、楚、秦五系,给这个学科分支的建立开拓了道路。战国文字通论和战国文字编的出版,可以作为这个学科分支成熟的标志。古文字演变系谱是贯通的。楚国简帛是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两个分支的交叉点,成为近年来古文字学的热门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楚简的讨论研究出现了几次热潮。第一次是在1998年郭店楚墓竹简发表以后,第二次是在2001年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出版后,最近,学者的目光又集中到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战国竹简上来。清华简和郭店简、上博简一样都是书籍,但书的性质不同。这几批竹简书籍由于文长字多,有的还有今本可以对照,在古文字考释上

12、有其特殊的便利。从许多文字的释读出发,每每可以上溯殷周,解决甲骨文、金文等久悬不决的难题,使我们对古文字的演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摘编自李学勤中国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从“绝学”到“显学”)4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古文字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文字学在宋代以后已经成为一种学问,但一直被视作从属于经学的“小学”,近代古文字学才逐渐独立,因从事研究的只有少数,故有“绝学”之称。B古文字学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对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学的研究肯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C古文字学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了空前发展,目前,古文字学已有甲骨学、青铜器(金文)研究、简帛学及战国文字

13、研究等四个学科分支。D古文字学是介于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文字学之间的一个学术领域,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对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大的贡献。B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熟悉此类题的设题陷阱,尤其是张冠李戴。B项,由原文可知“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而选项是说“古文字学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这就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A、C、D三项所表述的内容均来源于原文第自然段,表述正确。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20世纪50年代,古文字学专家建议由新成立的国家科研机构组织编纂甲骨文、金文的著录汇编和工具性

14、书籍。B与甲骨学、青铜器(金文)研究不同,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建立起来的属于古文字学的学科新分支。C近年来成为古文字学热门课题的楚国简帛证明了古文字演变系谱是贯通的,它是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两个分支的交叉点。D清华简和郭店简、上博简一样都是书籍,但书的性质不同。这几批竹简书籍由于文长字多,有的还有今本可以对照,在古文字考释上有其特殊的便利。A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答题区间在原文第自然段,“工具性书籍”不在“建议”之列,从原文第自然段看,“工具性书籍”是在材料(包括“种种新出土的材料”)汇集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B、C、D三项分别

15、对应第自然段、第自然段、第自然段,均符合原文意思。6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因为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大都属于珍贵文物,学者不易接触。甚至著录有关材料的书籍也多价格昂贵,不是一般读者所能问津的,所以古文字学的发展受到限制。B战国文字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分支,比简帛学更迟一些。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划分为三晋、燕、齐、楚、秦五系,建立了这个学科分支。C战国文字与殷商文字主要是甲骨文、西周春秋文字主要是金文不一样,它散见于金文、陶文、玺印、货币、简帛、石刻等,很难做综合考察。D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前所未见的古文字文物不断涌现。这些古文字文物迫切需要释读,这就促进了古文字学的发展,但古文字研究仍以传世流散材料为主。C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对应原文第自然段,原文是说“古文字学”的发展过去之所以受到限制,一个重要原因是所能问津的”,由此可知,限制古文字学发展的肯定还有别的原因,与选项不一致。再者,原文第段是说古文字学的发展“过去”受到限制的原因,选项没有这个时间范围。此处扩大了概念范围。B项,对应原文第自然段,原文说的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给这个学科分支的建立开拓了道路”,并未说“建立了这个学科分支”,选项与原文不符。此处混淆了未然与已然。D项,对应原文第自然段,原文说“也使古文字研究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