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九诗歌鉴赏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550995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九诗歌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九诗歌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九诗歌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九诗歌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九诗歌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九诗歌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二专题九诗歌鉴赏(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九 诗歌鉴赏2017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此知识点的要求是“分析、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预测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本考点的情况设置如下:考点设置考查方式命题重点考查方向主观简答题古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一、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形象2语言3.4思想内容二、诗歌表达技巧一览表分类概念说明示例表达方式记叙记述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议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作用等所表示的

2、意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写侧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正面描写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情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虚实结合现实的景和事与想象的景和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色彩渲染景物描写时,色彩杂陈可以传达愉快或伤感的情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角度变化远近上下,俯视仰视,视觉形象千姿百态,变化万千。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小见大小

3、:细小、具体的事物、景物、动作等。大:事物的背景显示的境界,典型意义。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抒情直接抒情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用典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手法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衬托从侧面描写以突出主体,分正衬反衬。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描写,使形象更加突出,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比对照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抑扬同时说出贬抑方面褒扬方面,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分先抑后扬和

5、先扬后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照应对前面所写作必要的回答。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修辞手法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含蓄生动形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借代使语言精炼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夸张有突出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拟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对象形象生动。霜禽欲下先

6、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排比语气连贯,加强语势。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设问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世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三、常见古诗的思想内容表解(一)忧国忧民分类示例1.抒写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绝句2.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高5.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广大劳动者或正人直士呼声,反映现实生活。杜荀鹤山中寡妇(二)建功报国分类示例1

7、.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4.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三)思乡怀人分类示例1.羁旅愁思,叙写漂泊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带有思乡之情。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2.感念亲情之深,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思念亲人。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8、)5.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柳中庸征人怨6.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之情。杜甫登高(四)生活杂感分类示例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盛今衰的情怀。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五)送别之情分类示例1.依依不舍的留恋。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2.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

9、辛渐4.思乡念亲之情。李白渡荆门送别5.漂泊哀伤之情。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行(六)儿女情长分类示例1.对恋人的挚爱。诗经静女2.对自由幸福的追求。韦庄思帝乡3.对负心者的不满。氓4.控诉扼杀爱情的罪恶。孔雀东南飞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赠孙思顺杨载天涯相遇两相知,对榻清谈玉屑霏。芳草漫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薰风池馆蛙声老,落日帘栊燕子飞。南浦他年重到日,湖山应识谢玄晖。注:玉屑:喻美好文辞。南浦:地名,古诗词中常借指送别之地。谢玄晖:谢朓,字玄晖,南朝颇有才华的大诗人,以山水诗名世。(1)与“芳草漫随愁共长”中“芳草”所营造之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0、(崔颢登黄鹤楼)B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C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D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解析:“芳草漫随愁共长”所传达的情感是与友人离别的愁情,有相随而不忍离去的意思。选项A,“芳草萋萋鹦鹉洲”之景中有蕴含着思乡之愁情。选项B,“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之景蕴含着思乡之愁情。选项C,“芳草”喻指“墙内”荡秋千的女子(或深层上喻指怀德之人),明显与其他诗句不同。选项D,“芳草碧连天”中蕴含着离别的愁情。答案:D(2)在此首赠送友人的诗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分条作答。答:_答案:与友人相逢、相知的愉悦

11、;与友人分别(或: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伤感;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悲慨;与友人再次相聚的期盼;对友人文学才华的推崇。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重九夜偶成黄仲则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相催黯自伤。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依依水郭人如雁,恋恋寒衣月似霜。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注:黄仲则:清代诗人。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驻家中。节物:随时节改换的事物,此指重阳节的菊花。人如雁:谓人似旅雁,终年南北翔游,栖无定所。差喜:幸好。衰亲:老母。(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重阳”“节物”紧扣诗题的“重九”,而“节物”又关联下一句中的“花”。B颔联写重阳节饮酒赏菊,

12、且无风无雨,这些雅事乐景与诗人内心寂寞凄凉形成对比。C颈联写极目所见:水郭边还有那些身着寒衣的旅人们奔波在外,增添了诗人的忧伤。D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明显不同,语意与情感的突转,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解析:C项是想象或回忆的内容,不是极目所见。答案:C(2)“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答案:(示例)这两句诗中有“喜”;诗人能在家里陪老母亲过重阳节,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这两句诗中也有“悲”;诗人长期漂泊于外,常有寂寞凄凉之感,虽有短暂回家之喜,但可能很快又要踏上漂泊之旅,这“喜”是以“悲”为底色的,喜中有悲。3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13、目。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注: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洛城,即洛阳。创作本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裛,通“浥”,沾湿。嚬,通“颦”,皱眉。(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解析:D项,白词写的是秋天景色,刘词并非“回忆”。答案:D(2)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