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0: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4543073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0: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0: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0: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0: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0: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0: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0: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掌握“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和“以”“之”等文言虚词及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2.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自主认知】一、知识链接孟子的名言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2、如人和。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9.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10.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二、整体感知1.梁惠王心中的“民”和孟子心中的“民”有何不同?2.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3.孟子可以跟梁惠王直接讲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为什么还要“以战喻”?三、知识整理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

3、(4)直不百步耳通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1)树之以桑()(2)五十者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4)王无罪岁()(5)谨庠序之教()(6)填然鼓之()3.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1)是亦走也()(2)非我也,岁也()(3)非我也,兵也()(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6)申之以孝悌之义()(7)树之以桑()(8)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0)未之有也()(11)何也()(12)弃甲曳兵而走()4.解释多义词。(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扶苏以数谏

4、故,上使外将兵()数罟不入洿池()蒙冲斗舰乃以千数()(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系向牛头充炭直()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3)发百发百中()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主人忘归客不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4)兵非我也,兵也()穷兵黩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草木皆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5.相关成语或名句积累。(1)成语释义

5、五十步笑百步: 弃甲曳兵: 涂有饿莩: (2)名句积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申之以孝悌之义,。四、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合作探究】1.通过文本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2.孟子的“仁政”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河东凶亦然填然鼓之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弃甲曳兵而走C.邻国之民不加少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2.下列句

6、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令初下,群臣讲谏,门庭若市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无失其时时:时节。B.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C.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那么。D.勿夺其时夺:夺取。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君主自称。B.河东凶亦然河东:河流东岸。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顺长辈,尊爱兄长。D.谨庠序之教庠序:指学校。5.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A.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然而不王者,

7、未之有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五亩之宅B.王道之始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鸡豚狗彘之畜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不违农时

8、,谷不可胜食也刑人如恐不胜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顷之未发,太子迟之D.非我也,兵也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8.下列各句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组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谨庠序之教D.非我也,兵也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B.孟子认为,让百姓在住宅场地上栽种桑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

9、罪于兵器。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注:囿(y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雉兔者:这里指猎人。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

10、阱:名词用作动词,设置陷阱。10.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方:方圆。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C.问国之大禁禁:禁止。D.不亦宜乎宜:合适,适宜。1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雉兔者往焉然力足以至焉B.若是其大乎吾其还也C.民犹以为小也引以为流觞曲水D.于传有之邻国之民不加少1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13.翻译句子。(1)若是其大乎?(2)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四)语言运用14.将下列各句排成通顺连贯的一段话(只排序号)。他的抱负并没有实现,晚年退居讲学,跟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

11、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撰写了孟子。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跟孔子差不多,他曾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但当时诸侯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武力攻伐。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因此他推行的“仁政”学说跟各国国君都不合拍,被认为迂阔而不切实际。【参考答案】【自主认知】整体感知1.梁惠王心中“民”的范围是有限的,概念是模糊的,是“小民”“寡民”,只是适合作战的“民”,是青壮年,他保的也只是适合行军作战的壮“民”。孟子心中的“民”要比梁惠王心中的“民”范围要广,概念要清。孟子明确提出“五十者”“七十者”以及“黎民”等概念。在孟子心中,“民”初步分为“老人”和“青

12、少年”,涵盖了所有的老百姓,是“黎民”“全民”。2.孟子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孟子的“王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王道之始”的标志是“养生丧死无憾”。这意味着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都有了归属。“王道之成”的标志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意味着通过社会教育,百姓特别是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增大。3.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言论,了解到梁惠王的困惑与顾虑,立刻明白梁惠王的政治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梁惠王尽心于民无外乎就是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在这一点上,他与其他各国的君王都是一样的。孟子同时又意识到在当时诸侯战乱频仍的时代,每个诸侯国都逃不出争霸角逐的格局。战争是当时君王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或者说就是一个热门话题。孟子自然也不能离开战争这个话题而言其他。拿战争打比方说事再妥当不过了,他能激发梁惠王听的兴趣,这是其一。其二,“战喻”可以直捣问题的实质。知识整理1.(1)“无”通“毋”(2)“颁”通“斑”(3)“涂”通“途”,“莩”通“殍”(4)“直”通“只”2.(1)名词用作动词,种植(2)名词用作动词,穿(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