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考前拉练试题(2)(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450259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6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考前拉练试题(2)(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考前拉练试题(2)(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考前拉练试题(2)(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考前拉练试题(2)(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考前拉练试题(2)(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考前拉练试题(2)(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考前拉练试题(2)(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终考前拉练试题(2)(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西)周人表述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统观念,天子更多是被尊为共主,其政教之所及,往往是象征多于现实,文化重于政治。材料意在说明西周A. 文化制度优于政治制度B. 在国家结构上具有松散性C.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D. 王权得到诸侯邦国的认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的是井田制下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天子更多是被尊为共主”,“文化重于政治”说明西周时期诸侯独立性较大

2、,天子被尊为共主,所形成的文化心理认同比政治方面影响更大,表明在国家结构上周王室和诸侯国之间具有松散性,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的“文化重于政治”指的是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比政治方面产生的影响更多,不是指文化制度优于政治制度,故A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天子更多是被尊为共主”“其政教之所及,往往是象征多于现实,文化重于政治”,说明西周的文化方面影响更大,没有体现王权得到诸侯邦国的认同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2.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

3、,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小农经济这种生产结构虽然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经济兼并,政治动乱,水旱灾荒),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3.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地位却拥有文化的

4、知识阶层。到了秦汉时期,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转变为思想依傍古人、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一变化的文化因素是A. 优先兴办教育B. 科举制度的僵化C. 背离传统礼制D. 儒家思想的限制【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材料“秦汉时期,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转变为思想依傍古人、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反映了西汉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的文化背景,故D正确;优先兴办教育属于政府的教育政策,不是文化因素,而且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兴办教育的措施,这并不能解释材料中的变化,故A错误;汉代没有科举制度,故B错误;依傍古人、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并不与传统礼制相冲突,故C错误。4.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汉赋“

5、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文化追求,体现了西汉鼎盛时期的主流文化精神。这里的“主流文化精神”是指A. 夸张铺陈B. 奋发向上C. 全面鼎盛D. 贯通古今【答案】B【解析】【详解】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王朝的恢弘气势。展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故选B。A是汉赋的手法,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A。C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贯通古今”的信息,故排除D。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

6、正制好B. 认为科制要优越于察举制C. 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D. 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未提到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所以不能得出作者对察举制和科举制、九品中正制的比较,故排除AB;材料强调的是察举制原始用意的积极作用,排除C;材料中“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是作者对察举制以品行代替血缘的肯定,故选D。6.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可知,政府对贫贱庶人变卖永业田及富

7、庶兄弟、寺观、王公百官等占田行为无力管控,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不等同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排除A。从材料中不同文献的记述可以看出,唐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存在百姓“佃食”的现象,自耕农经济仍占主体,“基本取代”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反映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D。7.宋代官田招佃,往往张榜招募流民,采取自愿原则,并订立租佃契约,同时规定如果佃农不愿继续承佃,要求退佃和迁徙,官府不得无理阻拦。据此可知当时A.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B. 中央对地方权力失控C. 租佃双方毁约现象严重D. 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答

8、案】A【解析】由材料“采取自愿原则,并订立祖佃契约,同时规定如果佃农不愿继续承佃,要求退佃和迁徙,官府不得无理阻栏。”,说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租佃双方毁约现象,排除C;材料无关土地兼并现象,排除。8.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B. 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C. 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D. 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城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可知,稻米主要产自南方,结合

9、所学知识,中原经过长期的战乱摧残,经济发展缓慢,粮食仰赖南方供给,说明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只是反映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稻米主要由南方海运过来,A错误;明清时期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水稻种植区域扩大,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联系所学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分析解答。9.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凡故杀他人马牛,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这些法律规定反映出当时

10、A. 小农经济出现衰退现象B. 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经济活动C. 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D. 民间屠宰耕牛现实普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朝法律对屠宰耕牛的行为实施严惩。从侧面体现了耕牛对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表明明朝时期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自汉代以来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说明农用动力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故答案为C项。A项,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屠宰耕牛不属于经济活动,排除;D项,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点睛】牛耕技术是农业技术的一大飞跃,它的意义在于: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力;大大提高了农业

11、生产劳作的效率;牛耕使耕作更为精细,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提高了劳动效率;可以大面积开垦荒地,提高产量。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是十分重视对耕牛管理的。10.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A.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B. 绝对禁止中外贸易C.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

12、法令不能随便出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口通商,故D正确。广州为通商口岸,在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故A排除。绝对禁止中外贸易,不符合闭关锁国政策内容,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闭关锁国政策11.史学界研究军机处的成立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等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A. 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得以成立B. 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C. 历史研究难以形成统一的结论D. 军机处的设置具有机密性特点【答案】A【解析】【详解】根

1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军机处逐渐演化,不同的史学家对于它演化完成的认知有差别,故A项正确;中国君主集权在明清一步步走向顶峰,并不艰难,故B项错误;严谨的历史研究是可以得出确切结论的,排除C;军机处设置是为了用兵西北,内容保密,并非机构保密,故D项错误。12.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社会个体成员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材料所述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B. “大一统”的集权统治C. 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D. 巨额的军事、行政开支【答案】B【解析】

14、【详解】材料主旨认为中国古代消费结构是异常的。这种现象根源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即“大一统”的集权统治。故答案为B项;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是材料信息,不是原因,A项排除;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可以成为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排除;D项说法是材料部分信息,以偏概全,D项排除。13.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C. 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5、【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可知,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答案选B;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但并没有产生新的因素,所以排除A;C、D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14.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 以政治职能为主B. 以商业职能为主C. 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 商业限制被打破【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商业职能依附于政治职能。“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体现了城市对农村的管理及农村服务于城市等特点。故答案为A项,B项排除。CD项,材料没有体现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商业限制被打破,排除。15.探索发现中有文章说:“(明清时)由于徽商的奢侈消费、争造私家园林,一方面抽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