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第十八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47370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第十八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临沂第十八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临沂第十八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临沂第十八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临沂第十八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第十八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第十八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沂市十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6.11 第I卷一、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每题2分,共50分)。1.学者信力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一个时代是一个黄金的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什么现象?A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诸子并立、百家争鸣2. “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

2、要反映了A.汉太子的生性懦弱 B.汉家制度儒法兼用C.儒学失去正统地位 D.宣帝不再任用儒生 3.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认识正确的是A充满迷信思想,没有任何价值 B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C强化君权至上,不受任何约束 D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4. 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

3、权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格物致知”能明道德之善 D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5.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A. 都重视了个人的主体作用 B.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C.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D.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6. 唐代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大呼大叫地参加集体体育运动,宋代妇女却裹起了三寸金莲,讲究起行不动裙,笑不露齿。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 宋代的观念趋于保守 B. 唐代讲究男女平等C. 宋代受程朱理学影响 D.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朝代 唐 宋元 明 清 人数

4、 2 5 21 710 70987.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妇女注重贞洁 B. 理学摧残人性 C. 政府教导有方 D. 世风每况愈下8.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认为:“政体、法律和道德都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神意的产物,而是人为约定的。”此材料观点A.成为反对封建神学理论 B.极力宣扬“美德即知识”C.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9.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下列不属于两人的相似点的是A都推崇君主权威 B肯定了人的价值C重视教育的作用 D重视道德的意义10在文艺复

5、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A揭露教会腐败,抨击神学反动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革命C画风呆板拘谨,宗教气息浓厚 D表现现实生活,抒发作者情感11.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弥补人体的缺陷。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A. 否定教皇权威 B. 肯定人和人性 C. 反对君主专制 D. 提倡“因信称义”12.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

6、于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 使人人成为祭司 B. 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C. 简化了宗教仪式 D. 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特权13.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运动的最突出特点是 A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B终结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控制C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D提出建立理想社会政治蓝图14.下表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成就分布领域及数量,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是类别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项数2225259257788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结果 B儒家思想重视民生的表现 C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产物15.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

7、就辉煌,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成就叙述错误的是 A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B元代郭守敬编订授时历的推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C战国时期的石申编成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D明代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16.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思想控制的不断加强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17.“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而达尔文被当时的支持者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8、这说明二者学说的共同点是 A都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 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宗教影响C有利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D 成为了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18.1819年,瓦特逝世,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功率计算单位定为“瓦特”(Watt)。下列不属于瓦特能够成功改良“万能蒸汽机”的客观条件的是A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新动力的支持 B早期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C有关蒸汽机的科学理论取得新突破 D瓦特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19.为电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根据的科学家是A吉尔伯 B西门子 C法拉第 D爱迪生20.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人一栏,可是,1895年,电力工人就有25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到1

9、07000人。材料主要说明 A世界各国进入了“电力时代” B电力工业成为德国的新兴产业C德国最先进入了“电气时代” D电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1.在工业时代,人类经历了以蒸汽机和电力及电磁学为代表的两次产业革命。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成果的是 A电话和电报等便捷的通讯方式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B机械化的大生产方式 ,使得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C计算机使人类能够智能化地系统处理生产所需要的知识 D工业生产和管理对生产者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推动了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22.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

10、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B.认为孔子学说不符合现实需要C.李大钊评价孔子存在前后矛盾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23.“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材料认为白话文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白话文的自身价值C文学革命的推动 D制度环境的大变化24.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得到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是在

11、 A戊戌政变以后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C五四运动以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25.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劳动界是中国共产党办的刊物 B中国工人阶级即将要登上政治舞台C上海即将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世界 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第II卷 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 ,29题12分,共50分)26.(14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

12、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与那个动荡转型的时代 27岁孔子开办私人学校。30岁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36岁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9岁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48岁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68岁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敛从其薄。”69岁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作出了哪些贡献?(4分)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