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复习资料全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4457868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教育学复习资料全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普通教育学复习资料全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普通教育学复习资料全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普通教育学复习资料全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普通教育学复习资料全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教育学复习资料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教育学复习资料全(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 (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2、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区别:(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教职人员、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2)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为什么对教育是什么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因:(1)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的解释就不同;(2)社会科学和

2、人文学科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对概念下定义主要是依据经验事实和历史事实;(3)不同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4)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不同;(5)一个根本性原因,是没有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4、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夫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为“定义性述”。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述:规定性定义(创造的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涵)。5、教育学 宏观: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释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

3、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为主要容的课程。6、教育的产生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完全起源于生物的本能。动物界的老猫教小猫抓老鼠也是教育。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是“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我们认可的观点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8、教育产生的原因: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带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的特点向儿童传授社会生活的规则和准则,便成为满足维持生命的需要和满足延续群体生命的必要手段。9、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

4、动的进行教育产生的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另一个必要条件。10、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1)教育的无阶级性;(2)教育的非独立性;(3)教育的原始性。11、最早的学校教育出现于两河流域的国家,即亚述和古巴比伦。 根据文献判断,我国夏朝就已有学校,称为“庠”、“序”。 殷朝有学校,已从甲骨文得到证实。12、学校教育出现的条件(原因基础) (1)历史基础:生产力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学校教育出现于奴隶制社会。13、从教育的中西方词源及相关思想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思想及理论是“外铄论”居主流地位;西方则是“发

5、论”居主流地位。14、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学思习行结合、立志乐道、自省自克、以友辅仁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5、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代表作: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 贡献:第一,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容。 第二,突出地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 第三,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信念并做了深入论证。 第四,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容观。 第五,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 第六,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16、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家)“教育上的哥白尼” 代表作:爱弥儿 主要观点:第一,教育适应

6、自然的观念。 第二,儿童中心的观念。 第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 第四,实用主义的观念。 第五,发现的观念。17、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教育家):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学方法论。 其教育思想被称为“传统教育派”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教学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评价:长处(优点)-指导教学实践,非常程序化,易于被教师掌握和控制,有助于生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教学效率高; 不足: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很好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那个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8、杜威:“实用主义教育

7、学”,“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儿童中心”(“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19、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20、“实验教育学”:首创者是德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21、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 观点:社会本位的思想,强调国家和社会在一切方面高于个人; 否认根据血统的世袭制度,肯定根据一个人的天资而非出身来接受合适的教育及在合适的职位上工作。22、“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23、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雄

8、辩术原理)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1、教育关系:教育系统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其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2、教育规律: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教育规律与教育关系的关系:教育规律只能存在于种种教育关系之中,而且是那些本质的关系或必然的关系中。3、教育的两个最基本的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4、教育的构成要素:从共时的角度划分,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要素; 从历时的角度划分,分为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三个要素。5、教育规律是客观存

9、在的教育规律不存在于人的活动之外 教育规律对教育主体具有必然性和主体性(人们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空间)。6、教育规律的分类 以系统论为方法,教育规律划分为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 教育结构规律:是表征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的规律。 教育发展规律:是揭示教育系统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转变,或教育系统从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另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的规律。7、认识教育规律:(1)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2)要向实践学习; (3)要向同行学习; (4)要向教育对象学习。8、利用教育规律:(1)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 (2)人们可

10、以使一种教育规律同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 (3)人们可以利用教育的客观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进程; (4)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9、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10、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性原则。11、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选择的依据:一是现代教育的一般准则; 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12、教育的人道性原则: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

11、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提出的依据:第一,根据现代教育理应具有的人道精神而提出的;第二,人道性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在要求;第三,人道性是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需要。 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而合理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3)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道精神; (5)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13、教育的个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出的依据:第一,学生之间有千变万化的身心差异;第二,个性原则是

12、培养学生个性的需要。贯彻教育的个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端正对个性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3)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特长。14、教育的创造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提出的依据:第一,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重要标志的社会;第二,未来教育正越来越称为创新教育。贯彻教育的创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鼓励多样性和个性; (5)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6)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其创造力的机会; (7)给学生传授一定的

13、创造学知识。15、教育的活动性原则:指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 提出的依据:第一,活动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形式;第二,活动是教育过程的基础。 贯彻教育的活动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深层在的教育活动;(3)多让学生自主活动;(4)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5)提高教师的组织才能。16、教育的性原则: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提出的依据:第一,这一原则是根据教育活动受师生关系制约这一教育规律提出来的;第二,教育化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第三,教育化是培养精神的需要。贯彻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