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4457631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之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以上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发生是指心理“从无到有”,发展指的是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二)心理发展的性质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个体心理是有各种心理过程和现象有机联系的整体,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的互相作用中实现的。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它不等同于各种心理现象特征相家的集合;心理的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制约的。心理发展的活动性: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就是活动。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是指,外界环境对个体的刺激和要求;主体对客观环境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动作和活动室主体相互作用的中介。这里的动作和活动包括外部动作和内化活动两个部分。

3、内化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转化过程,内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和超越化。心理发展的规律性: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等方面。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人的个体心理都具有特殊性,不可能存在两个人心理特征完全相同的现象,这是心理的个性。心理发展又具有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是从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规律的。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的方向性是指心理发展的指向性,一般情况下发展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心理发展遵循着确

4、定的序列,如从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到老年期的发展变化。这个发展次序是固定的,不能颠倒错乱和超越。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是先天排定的向性和序性程序。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它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进展的,呈现发展的快速期和非快速期。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加速发展期。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包括两大重点问题:一是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二是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发展中

5、各年龄阶段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年龄)中进行的;二是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而非绝对同步;三是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关键期的问题。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即发展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

6、的核心特点。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横向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测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发展心理学多采用横向研究设计。优点:实用性:只要注意抽样的代表性和各年龄组变量的一致性,就可以概括出某一年龄阶段的年龄发展特点,并能连接整个发展趋势;时效性: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能较快获得大量研究资料和研究结果。缺点:人为的连接性;组群效应。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是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缺点:时

7、效性较差;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纵横交叉研究设计:首先对不同年龄组的被测者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对这些被测者进行纵向跟踪研究(先横再纵)。(四)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新趋势。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研究和教育事业越来越受重视。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被称为遗传决定论,主要观点如下:心理发展是受遗传纯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环境(包括教育)只起到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的发展(代表人物华生)环

8、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环境决定论,主要观点有: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强调和机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三、遗传与活动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做是两种各自独立存在的因素。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学习论,代表人物是班杜拉。理论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一)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

9、果而进行学习。(二)替代性强: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学习社会行为的机制是对榜样的认同,即儿童有意识的模仿模型人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班杜拉也强调认知的重要性,并将社会学习成为社会认知,认为儿童的模仿是主动地,有选择的,从而突出了儿童自身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些观点超越并修正了华生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使班杜拉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指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

10、史通过语言符号的终结而不断内化的结果。(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维果茨基将心理技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这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其发展是由生物成熟因素所制约的;另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其发展是有文化历史因素所制约的。维果茨基对心理技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作出明确的论述,归纳为四个指标:随意化,即心理活动的随意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概括抽象化,即心理活动抽象概括能力机能的形成和发展;整体性,即各种心理技能相互作用并重新组合,形成高级心理结构。个性化,即心理活动越发突出个性特征,凸显心理发展的个性差异性。(二)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11、你语言为中介是心理活动发生质变。(三)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通过教学所得到的潜能开发,即最近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略前性原则)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任何学习都存在最佳期限,如果在这个最佳时期提供教学,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过早的教学可能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样过晚开始,亦即长期缺乏教学也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某种障碍。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一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要一定的心

12、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提出四个基本概念阐述它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观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

13、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使用环境。图式的这种认知结构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并经历着不断建构的过程。把认知结构的贱狗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同化: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顺应: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平衡: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主体和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三)心里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

14、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环境(教育和教往)平衡化。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心理发展是连续的进程,是分阶段的进程,还是连续的进程与分阶段进程以某种关系统一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是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过程:感觉运动阶段(02岁左右 婴儿期):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前运算阶段(26、7岁 幼儿期):这个阶段儿童将感知运动内化为表象,建立的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发展。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不

15、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童年期):在本阶段内儿童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示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在本阶段内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形式脱离思维内容。进行假设-演绎推理。(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新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埃里克森,修正并超越了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理论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理社会危机。埃里克森主张人的一生可分为即是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以不变的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社会危机。他在描述各阶段的发展时,把重点置于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自我功能发展的好与不好,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会使整个品质出现成功与不成功两种极差极端差别,即积极的和消极的人格品质,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转就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