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4360644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中小学(中职)教师公共课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一、单选题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学校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孔子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学记 )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D 民本思想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论语 )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

2、例来强调学习要( C持之以恒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孔子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 学记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论语 )中有充分反映。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原则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 C 学记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 B论语 )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B开而弗达)。16.孟子认为人

3、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A是非之心 )17、学记是( C 礼记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孔子 )19.( C 学记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 B环境 )对教育的影响。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B仁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C 学记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B个别差异性要求 )24.荀子以( A青,取之于蓝 。 )作比喻,说明

4、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 B政治 )的关系。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行)看作是终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 A简约 )上去。28.( D荀子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A取信于民)的治国思想。30.孟子以( B 人性善 )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

5、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 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荀子 )。33.孟子认为( A教育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34.孔子在( B政治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 D .教学相长原则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C循序渐进)的重要性。37.孔子在( A教育 )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38.在对人性的看法

6、上,荀子主张( B人性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 C强而弗抑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B 仁之端 )41.荀子以(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作比喻,说明人。可以有很大的进步。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A教育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B孔子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 B磨练意志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

7、貌。因此,他提出了(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的思维方法。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 A 志士仁人,无求生 。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B论语 )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B 学记 )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B启发性教学原则 )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A有教无类 )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B为政以德 )的治国思想。53.“颂其诗,

8、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 C知人论世 )的观点。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 A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 )55.( C不积跬步 。 )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56.孟子认为有无( B先天善良本性 )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 C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优越的思想。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B道德教育 )占首位。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

9、,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这体现了(D因材施教 )的精神。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 A 论语 )治天下”的名言。61.学记用( D 善歌者使。 )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 C 孟子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 A躬身实践 )的重要性。 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 B.教师 )。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 D博学 )并不包括在这里面。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

10、论和经验的是( C 学记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C .论语 ) 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B.因材施教 )的教学方法。 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 .循序渐进原则 )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D有教无类 )的教学原则。71.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C开而弗达 )72.“学而时习之”

11、、“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D .巩固性 )教学原则。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 A礼、乐、射、御、书、数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 A学记 )75.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重视( D因材施教 )。7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段讲( C学思结合 )的重要性。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 D导而弗牵 )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C.讲究礼节 )的治国思想。79.(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12、。 )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80.孔子主张( C有教无类 ),扩大了教育对象。81.“乐”的起因是:( A .是由人心中产生的)8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 B怨恨)8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8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 礼记 )85.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C .善民心,易风俗)86.只知晓歌曲而不知晓乐的是( B老百姓)87.先王制定射乡食飨的礼仪是用来( C使人交往正常化 )88.先王用礼是为了( A节制人心 )89.礼是用来( B区别等级 )90.达到了乐的要求便会( A没有怨恨 )91.“明圣”的意思是(

13、 C传授与制作礼乐的人)92.教育,对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进行教育就会( B有伤世风 )9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 A提高内心的修养)94.“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 C人出生没有情欲 。 )9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下列说法对的是( B “豫”同“预” )9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 论语 )97.“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 A声音)98.乐是由( A从内心发出来的 )99.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 B使人随便放浪)100.乐得到通行,就会使( A.人心向道 )101.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B董仲舒 )10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

14、想的是谁?( B 董仲舒)103.“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 C学校)104.以下句子翻译错误的是:( C 书云:“茂哉茂哉。)10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不正确的是?( C渐(jin)民以仁 “渐”通“间”,离间 )106.下列句子中汉字注音不正确的是:( D不以教化堤防之)107.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 )108.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C 改变民风,感化民俗)10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 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110.“乐”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 B社会和谐 )111.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 C扫除乱世迹象,恢复教化 )112.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