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新版)苏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291714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新版)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新版)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新版)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新版)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新版)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新版)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新版)苏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八阿里山纪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2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3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学习重难点】1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重点)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去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吧!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吴功正,1943年10月出生,江苏如皋人。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

2、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他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来后就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风靡(m)山巅(din) 一泓(hng)姊(z)妹 镶嵌(xing) 谛(d)听静谧(m) 雄踞(j) 山岚(ln)3理解词义。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恍如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巨大变化的感慨。人迹罕至:人很少到达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罕,少。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可分为哪三部分?明确:第

3、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第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阿里山给你的总体印象。明确: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2)阿里山风光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画面中呢?明确: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清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二)深层探究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祖国的山山水水也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人们常说: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那么阿里山有什么特点呢?明确:“静”。因为阿里

4、山的氛围相当的安静,无论是写姊妹潭,还是写未加砍伐的原始森林,还是曲径幽路,都充满了一种静谧的气氛。“禅”。因为文章中提到“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禅是佛教用语,给人一种非常安静、沉静的感觉。“奇”。因为阿里山的山水和“神木”非常的美,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自然的奇迹。“幽”。因为“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这一句让人觉得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精神似乎也更加幽深起来(三)写法探究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通过什么写作手法将阿里山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明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游览过程。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把美景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搭机去嘉义,改乘小

5、火车进山,如入仙境,运行到古典的阿里山站,然后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经过清澈透亮的姊妹潭,走过布满青苔的曲径幽路,穿行一望无际的林海,看到神木,最后下山。四、板书设计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古式的火车厚密的青苔清澈的水潭无边的林海静谧的森林神奇的神木五、课外拓展请查阅资料,给阿里山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导游词。示例: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阿里山美景纷呈,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加上林木葱翠,盛夏里这里依然清爽宜人,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欢迎大家到台湾做客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2

6、体会神木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希望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学习重难点】1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重点)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希望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跟随吴功正先生的脚步,游览了如诗如画的阿里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这篇课文,感受它的语言美和手法美。二、自主预习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的?明确: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

7、写潭水清澈。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全文的点睛之笔)三、合作探究(一)品析语言(1)音乐美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明确:这段文字流畅而节奏鲜明,对偶句、比喻句、排比句、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音乐美。(2)修辞美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

8、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明确: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把森林人格化。(3)情韵美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明确: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

9、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二)体会情感游完阿里山作者的感受如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风光美如画。抒发了作者对阿里山风光美如画的独特感受,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希望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三)写法探究课文的第一段没有写景,能不能删去呢?明确:不能删去。第一段交待了游阿里山的缘由,特别是引出了下文的两首歌曲,说明了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也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四)体验与反思你认为神木美不美?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明确:美。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四、课外拓展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两条建议。示例:要大力保护生态环境。不要盲目开发,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五、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游记类散文。重点教学生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品味本文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学生介绍作者游览的路线,学生的积极参与很容易就理清了本文的思路。缺憾是对语言的品味学生的参与不够。应该多给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语言。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