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4284191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精编》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精编》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精编》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精编》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2月25日成都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2001年到200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期,是成都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国家及省有关精神,按照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本纲要。 一、发展阶段 (一)“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成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1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560美元(按目前汇率折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提前两年实现 “翻三番”的目标。2000年全口径财

2、政收入120.8亿元,年均增长18%。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200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6亿元,年均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2亿元,年均增长14.1%。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进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9.544.945.6,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2000年城市化水平为341%。一批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城市现代化建设力度加大,城市综合功能增强。交通、通信、水、电、气等“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及天府广场等大型市政工程的建设,促进

3、了城市区域分工和中央商务区建设,“五路一桥”等交通工程建设,增强了城市服务功能。 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进展,财税、金融、科技、教育、分配、流通和住房、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制度等各项改革不断推进,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26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14.8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增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交流更加密切。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前两年实现人民生活基本达小康的目标,200

4、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6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26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8.7%和12.2%。各类教育不断加强,素质教育逐步推进,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自然增长实现控制目标,低收入居民、困难企业职工和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在看到“九五”期间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国有经济比重偏大,推进城市化任务艰巨,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第二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第三产业层次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科技产业化水平低,“产、学、研”未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对外开放

5、水平亟待提高,投资软环境亟待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突出。人口基数大,就业形势严峻。资源、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水、土资源严重不足,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环保产业发展滞后。 (二)发展环境 从新世纪开始,成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进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经济体制的完善期,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迈向宽裕型小康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又面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任务;国家调整区域

6、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开始推进;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前景广阔;人才成为竞争的焦点。 从国际形势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多,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企业跨国并购频繁发生,既拓展了世界市场的容量,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风险随之加大。新经济初见端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展现新的发展领域和发展空间,同时使传统产业面临更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也加快了经济结构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步伐。 从国内看,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市场供求关系、经济发展

7、的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多数产品相对过剩,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严峻。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国内外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外向型经济已占相当大比重,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增大,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的范围和程度会越来越大,国内竞争将演变为国际性的竞争。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这种差距是全方位的,并仍有扩大的趋势。人口、资源和环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已越来越明显,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建设好生态环境,保护好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1.发展总目标 21世纪

8、前10年,成都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构建西部战略高地,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五”期间,要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奠定基础,加快进程。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巩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宽裕型小康。 2.经济总量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0美元。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 3.结构调整目标 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

9、制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005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745.547.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调整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8以上。 4.人口就业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2005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1070万人,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5.城市建设目标 加快建设城市中央商务区和城市副中心,城市功能分区总体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市管理科学规范有序,形成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框架;建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卫星城市(镇)为纽带、远郊中等城市为支撑、小城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10、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城市绿地覆盖率达30%。 6.生态环境目标 基本实现城市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城区空气质量稳定在级,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稳定在级,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0%、90%和85%。 7.居民收入目标 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 8.社会发展目标 2005年恩格尔系数加权平均值降到43%,其中城市为37%,农村为47%。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各项社会事业全

11、面发展。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强化发展意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创新发展思路,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支持和学习借鉴相结合,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坚定发展目标,始终瞄准“加快构建西部战略高地进程,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目标。 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战略上推进所有制结构、城乡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继续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

12、展生产力。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外资外贸并进,软硬环境并重,更加注重软环境建设,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幅度提高外资外贸对成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建立并完善官、产、学、研、金协调运作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把成都建成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战略高地和培养、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并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将成都建设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为适宜

13、和人居环境最为舒适的城市之一。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把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建设公平、繁荣、健康、文明的小康社会。 认真实施依法治市。加快地方立法步伐,强化执法力度和执法监督,提高市民法制意识,完善法律服务,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产业结构 坚持市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与深化改革,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大体制创新力度,推进企业化运作,强化政府服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把成都建成

14、高新技术产品孵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基地。 (一)工业 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号工程”,加快信息安全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的产业化步伐。以高新区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并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和技术的聚集,建成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软件研发与生产基地、国际合作开发基地、电子信息人才基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逐步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硅谷”。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努力提高成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做大做强一批,做精做专一批,关闭破产一批。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企业,加大对重

15、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军工企业进行民品研发和生产,促进军工企业与地方企业进行专业化协作,实现优势互补。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重组传统工业企业。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应用,提高信息资源的汇集、处理与传递速度,建立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传统产业的管理升级。 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提高工业集中度。以扶持一批优势企业的扩张和积极引进外地、外资大型企业集团为重点,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打破所有制、隶属关系和地域界限,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引导、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在优惠政策、融资条件、指导服务上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型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专业化协作,提高产业关联度,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继续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争创名牌,积极支持名牌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系列化生产,优化产品结构。积极促进人才、技术等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进一步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医药、食品、机械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建材工业,争取发展有机化工工业。电子信息业,重点发展信息安全产品、集成电路、通信及网络设备、新型元器件及电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