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4229646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4位班座号、9位市统考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内。2. 选择题做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做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答题卷。3.试卷共6页,答题卷共1 页,作答时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直接答在指定答题处。第 卷 (选择题 共48分)1.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A. 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B.

2、 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C. 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D. 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君王由相信天命到否定天命观,强调民心的重要性,体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要求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的措施是着眼于自身利益的,故不会提高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西周没有宗教神学,主权在民是近代西方的内容,故排除CD两项。2.春秋时期,以晋、楚两强为中心的争霸战争让中小国家苦不堪言。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宋国两次提出“弭兵”(停止战争)倡议,促成晋楚等达成“弭兵”之约。这一事件A. 消除了战乱,推动了和平B. 稳定了秩序,维护了宗

3、法分封C. 有利于安定生活和民族间交流融合D. 瓦解了旧秩序,推动中央集权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弭兵”倡议使诸侯小国免于晋楚两国争霸斗争的荼毒,有利于局势相对安定,加强各国的和平交流,促进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A项,“弭兵”并不能消除春秋战国时期的动乱局面,排除;B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排除;D项,中央集权萌芽于战国时期,排除。3.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产生这一变化主要由于A. 少数民族内迁,推行汉化改革B. 春秋战国时的战乱与经济文化交

4、流C. 秦汉大一统措施的推行D. 铁犁牛耕等先进生产力的推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地域民族文化各异,但到东汉初年社会生活思想观念趋同,得益于秦汉时期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推动思想文化的统一,故C项正确。A项,少数民族内迁及汉化改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春秋战国的政治局面及经济文化交流不能说明“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现象的形成,排除。D项,铁犁牛耕的推广与题干现象无直接联系,排除。4.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在各地组织新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如漕渠、六辅渠、白渠等。掀起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水利建设高潮。下列各项与这些工程的完成无关的是

5、A. 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B. 九章算术等科技成果出现C. 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D. “天人感应”等理论的流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九章算术全书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与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修建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独尊儒术,水利工程的修建体现了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政府的实力与行政效率,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环境,也体现了“天人感应”理论下顺应民生需要,遵从天意治国,故ACD均与题干有关,不符合 题意,排除。5.两宋官僚制度中对于效率与制衡的追求,不是体现在运作流程的分割与制约;而基本上是按照所处

6、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在有关事任的管辖权限之内,决策、执行一体化。这一做法A. 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B. 职责与事权明确,官员专业化程度高C. 决策群体扩充,政务重点突出D. 防范纤悉,保证政局相对平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管辖权限之内,决策、执行一体化”可知两宋官僚制度下的官吏职责分配与任用体现了职责明确,政务处理专业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决策、执行一体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措施是事权分割,而非扩大决策群体,突出政务重点,排除

7、;D项,题干强调通过分割事权及决策执行一体的方式提高行政效率,而非强调中央集权的特点与稳定政局的目的,排除。6.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A. 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 加剧了土地兼并C. 推动了南方的深入开发D. 刺激了人口南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梯田的开垦有利于合理利用南方土地资源,推动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项,美洲农作物于明清时期传入中国,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项,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在于北方政局影响,排除。7.1260年,蒙古军攻占了陕西四川,军事长官刘太平自

8、领“行尚书省事”割据于陕。忽必烈命廉希宪为京兆宣抚使,平定刘太平的叛乱,并改京兆宣抚司为陕西四川行省,以廉希宪为中书右丞,行省事。据此可知当时A. 行省是地方割据的隐患B. 陕西四川行省是临时机构C. 中央行政体制出现调整D. 实施行省制有利于加强地方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忽必烈铲除四川军事割据,设置行省并以中书右丞行省事,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牵制,故D项符合题意;A项,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陕西四川行省在当时并非临时机构,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对地方的管理,与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无关,排除。8.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

9、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 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B.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C.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市场需求推动D.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加之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国内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C项正确。A项,中国传统工匠技术经验积累丰富,故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表明中国技术已经成熟,因而与技术引进无关,排除。D项,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并非真正原因,排除。9.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

10、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这反映出A. 明初中央政府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 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峰C. 朱元璋勤政务实,行政效率高D. 明初社会百废待兴,事物繁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以至于出现皇帝亲临奏章,日理万机的局面,实质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A项,题干未涉及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题干主旨并非强调皇帝勤劳治国及行政效率问题,排除;D项为对题干信息的表面理解,未深入皇权加强的本质分析,排

11、除。10.大体来说,玉米的传播,首先在西南地区,尔后由长江中游以及汉水流域向北方推广;甘薯则首先在岭南和东南地区种植,然后向江浙和长江中游山区推广;马铃薯的传播也基本相同。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这表明A. 移民路向决定了高产作物的传播B. 明清移民潮出现了新方向C. 高产作物传入加剧了人地矛盾D. 高产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移民趋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由地狭土薄的丘陵地区向自然条件充裕的河流平原推广,并成为影响明清移民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题干不能反映明清移民新方向的出现,排

12、除;C项,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提高产量,有利于养活更多人口进而缓和人地矛盾,排除。11.1792年英国派马嘎尔尼出使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采华,使团携带有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王的真诚心意。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信函译文称:英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幕顺之心”。这表明当时A. 两广总督用中国传统天下观解读马嘎尔尼使团B. 两广总督具有代行对外交往的权力C. 中英的交流还需要一个长期艰难的适应过程D. 中英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严重阻碍相互交流【答案】A【解析】【详

13、解】根据题干“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幕顺之心”可知,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信函译文反映了当时政府的传统华夷观及天朝上国心态应对马戛尔尼来访中国,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两广总督作为地方官员,只能在中央政府允许下进行对外交往,排除;C项,题干并未反中英交流出现障碍,故长期艰难的适应说法有误,排除;D项,两广总督的信函译文内容与英方信函内容不同原因在于中国自大保守心理并非因中英语言差异,排除。12.清代,督、抚虽是数省或一省的军政最高长官,但地方的军队由提督、总兵直接主管,财政、司法则由藩、臬两司主管,道、府、县三级官员任免,也有一套由吏部掌握的制度,督、抚只能依照制度行事。太

14、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地方各级文武官员的管辖权几乎都归督、抚把持,他们还自募勇营,练兵制器。督、抚权力的变化反映了A. 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B. 清王朝统治内部的衰败和权威的丧失C. 天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专制统治D. 小农经济瓦解在政治上的表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清代督、抚由并无实权发展在晚清时期把持地方军政大权,反映了晚清地方势力的膨胀,中央权威不断下降,中央集权削弱,故B项正确;A项,题干不能反映中国政治体制向近代转型,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统治的打击作用的,排除;D项,题干不能反映小农经济的瓦解,排除。13.“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

15、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A. 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B. 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C. 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D. 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均是由政府扶植与支持,或是官督商办,故A项排除;士大夫阶层的参与确实很低,但不是阻碍洋务运动的根源,其根源应该从制度与文化观念等角度分析,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可得出中国兵不排斥西方技术,故C项排除;由“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可知,这些受传统教育的人们很少参与,这从根源上体现了洋务运动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阻碍,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阻碍原因14.太平天国起义后,为增加军费来源,各地督抚在交通要道设卡,对过往的商队征收商业税厘金。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后,清政府规定,织布局的商品在上海纳税后,政府发给完税凭证,运往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