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1.4《伤仲永》教案华东师大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191951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1.4《伤仲永》教案华东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4《伤仲永》教案华东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4《伤仲永》教案华东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4《伤仲永》教案华东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1.4《伤仲永》教案华东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1.4《伤仲永》教案华东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1.4《伤仲永》教案华东师大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仲永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包括重要的文言虚词,如“于”等。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能力目标1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3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二、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原因。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借

2、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四、教法与学法 1、讲练结合,读练结合。学生反复阅读文章,朗读,译读,思读,品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能力。 2、合作探究法,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小组竞赛法,适当的竞争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课时安排本课拟用两课时六、预习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王安石情况。2、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语设计: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

3、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二、 作者简介: 学生谈自己知道的作者情况,教师以多媒体显示资料加以补充。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三、 朗读课文,准确认读1、教师范

4、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需注意读音的字,点名请学生认读,明确读音后学生齐读两遍。隶 扳 谒 泯 称 卒 耶2、教师以多媒体提示学生朗读时应注意的一些语句的停顿,请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后,学生齐读课文。(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 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课文注释,初步翻译课文。并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 2、每个小组各选出一名代表

5、,每人翻译一段课文,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价,以错误少者为优胜。3、教师以多媒体补充译文。五、积累掌握文言文知识,多媒体显示测试题,学生练习,以回答多、正确率高的小组获胜,教师加以更正指导,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1)解释红色的字。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3、并自为其名4、指物作诗立就5、传一乡秀才观之 6、其文理皆有可观者7、稍稍宾客其父 8、或以钱币求之9、环谒于邑人10、不能称前时之闻11、泯然众人矣12、受之天/受于人13、贤于材人远矣 14、得为众人而已耶 15、卒之为众人 16、彼其受之天也 (2)一词多义。 其 之其诗以养父母 忽啼求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借旁近与之 传

6、一乡秀才观之父利其然 以钱币乞之其受之天 余闻之也久如此其贤也 不能称前时之闻彼其受之天 卒之为众人 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父异焉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翻译下列句子。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得为众人而已耶?参考答案:(1)1、属于2、曾经3、题上4、完成5、全乡6、文采和道理 7、渐渐 8、有的人9、四处拜访10、相当11、完全12、先天得到的/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13、胜过 有才能的人 14、能够 普通人 15、最终 16、他(2)其:他的,指方仲永的代方仲永写的诗这样他他的他之:代“书具”代“仲永”代“仲永写的诗

7、”代“仲永的诗”“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结构助词“的”助词,无实在意义于:引出对象在表示比较,比被(3)奇:对感到惊奇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利:认为有利异:对感到惊异(诧异)这四个词都属于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六、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2、将课文翻译在作业本上,并整理课上所学文言文知识。第二课时一、 检查复习检查课文背诵情况及文言文知识掌握情况。二、 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理解作者观点。多媒体显示相关思考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自由发言,教师最终进行归纳总结。

8、(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

9、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三、体验反思,畅谈领悟教师提问:大家现在明白作者以“伤仲永”为题的用意了吧?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10、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请用两分钟左右组织一下,进行即席发言。四、品读课文,语言赏析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

11、求书具的儿童情态。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找找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段落进行赏析。(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明确: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四、 课堂小结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

12、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五、 拓展延伸多媒体显示,学生当堂练习。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选自苏轼日喻)1“没”的意

13、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_”。2从“涉”到“_”到“_”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可理解为“_”。3文章中说游泳高手是因为“有得于水之道”,这句话的大意是()A找到过水的道理。B领会游水的方法、规律。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D得到会游泳人的传授。4不会游泳的人只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不被水淹没的。这个意思在原文中的语句是_。5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一个_句,大意可译成_。6这段话的作者设喻说理。用浪线标出体现这个道理的中心句。参考答案:1“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指会潜水的人。 2从“涉”到“浮”到“没”,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是“徒步过水”。3B 4“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大意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不被水淹没的。”5反问句,可译成“那会潜水的人难道是轻易能做到这样的吗?”6本文的中心句是“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六、布置作业 1、课外收集关于学习、成才的格言警句,最少五条。 2、课外搜集(图书馆、因特网)少年天才或因勤奋而成才的(古今中外均 可)的故事,写出自己的心得,自办一份手抄报,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办一期墙报,主题为“星光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