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97723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过秦论课题过秦论课时3考点、知识点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学习目标(分层建议)一艺学院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

2、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A部硕翰学院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B部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

3、语特殊句式。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4、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5、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重、难点(分层建议)一艺学院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4、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5、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A部硕翰学院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贾谊对秦王

4、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4、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5、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B部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4、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5、。5、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学习环节和内容学生活动建议教师活动建议调整记录一、导入:贾 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贾 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

6、,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补:毛泽东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万千,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二、作者简介补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刘恒的赏识,被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7、。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三、背景简介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

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段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整段以中速读。集体朗读第一段。1.重点词句席、包、囊:名词做状语 务:大力提倡连衡:通“横” ,连横 斗:使斗,使动用法拱手:形容毫不费力2.翻译第一段3.概括本段内容:写秦孝公的功业。秦的地理优势孝公的政治雄心基本国策取得的成果板书:地理 据固,拥地,君臣固守雄心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崛起政策内,外成功拱手而取(二)分析第二段朗读提示:应注意一下两方

9、面: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强的气势。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侯恐惧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最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学生齐读第二段,体味语意。1.重点字词:蒙、因:继承、沿用 弱:削弱 爱:吝惜 致:招揽合从:合纵 亡、遗:丢失 、损失 流血漂橹:盾牌2.翻译第二段3.概括本段内容:五位国君(主要是前三朝)87年间事,一是按四

10、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的空前增长,二是写诸侯约从反秦以及斗争的失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说明它是不可战胜的。板书: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宰割、分裂发展诸候:才多、地广、师众、惨败请服、请朝(三)分析第三段朗读指导: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充分渲染塑造一个“威加海内”的帝王形象。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达顶峰,这意味着从此转入守势。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1.重点字词:奋:发展

11、烈:功业 却:击退 隳:毁坏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着华山当作城, 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谁何:呵问他是谁,稽查盘问的意思。2.翻译第三段3.概括本段内容:秦始皇一统天下,国势强盛到了极点,也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下文的“过秦”打下铺垫板书:前期:奋余烈,履至尊,取百越,却匈奴统一全国后期:焚百家,杀豪杰,弱人民,严控制设想: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四、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继续分析课文(一)分析第四段朗读指导:“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然”急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至“之富”)后扬(“蹑足”至段末)读出对比情调。末句叙事结束全篇

12、,要读得沉着、有力。1.重要字词: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瓮、绳:用瓮做;用绳子系(名词做状语)牖、枢:做窗户;系户枢。(名词做动词)蹑足:用脚踏地“置身于”。云集:像云彩那样聚集。云,名词做状语响应:像回声那样回应。响,名词做状语赢粮而景从:赢,担负。景,“影”,像影子那样,名词做状语山东:崤山以东2.翻译第四段3.概括本段内容: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板书:始皇:余威震于殊俗出生氓隶之人灭亡才能不及中人陈涉:兵力数百疲敝武器斩木为兵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分析第五段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

13、”“及”。特别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1.重要字词:自若:和过去一样 向时:先前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为不施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2.翻译第五段3.概括本段内容:写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一、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生字:腴(y)轸(zhn)镞(c)笞(ch)恬(tin)藩(fn)瓮(wng)牖(yu)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召滑

14、(sho)俯首颈系(x)践华为城(hu)劲弩(jng)不及中人(zhng)墨翟(d)蹑足行伍(hng)将数百之众(jing)度长絜大(du) 比权量力(ling) 万乘之势(shng) 朝同列(cho)一夫作难(nn)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语气提示思路板书:孝公:崛起(前361前338)(1段)兴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发展(前337前247)(2段)始皇:统一全国(前246前210)(3段)兴亡过程亡二世:灭亡(前209前207)(4段)分析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段)板书:国力,天下非小弱秦地利,崤函自若也成败异变地位非尊,武器非陈涉兵力非抗,战术非及析因仁义不施而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