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说课稿语文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40888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说课稿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说课稿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说课稿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说课稿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说课稿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说课稿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故乡》说课稿语文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乡说课稿一、说教材故乡写于1921年。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之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当时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写出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

2、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充满了童趣,带着梦幻的色彩,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第二个是“现在时”的,却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生机,是隐晦的天、萧索的村、悲凉的景、凄凉的境;第三个是“未来时”的,是在朦胧之中,是模糊的、茫远的,我在苦苦地寻求着,“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二、说目标(一)目标的确立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第三单元说明里明确要求: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注

3、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阅读小说,分析小说,把握小说的主题。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我把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作为知识目标;把培养学生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能力,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作为能力目标;把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帮助学生树立为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作为德育目标。至于理解和积累课文中的“萧索、惘然、恣

4、睢”等词语,是这一篇课文应达到的知识目标。(二)重难点确定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在故乡中则主要体现在关于希望的阐述上。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当理解话中的含义,对老师来讲也需凝神一思,对初三学生来讲,更不是件易事了。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有差别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所以把握起来还较容易。“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

5、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第一,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我”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三)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设定重难点时是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依据的,所以要突破重难点,也就必须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娓娓叙述,介绍背景,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从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联系实际,围绕关键的语句深究作品表现的哲理。三、说教法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它

6、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情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仔细深入地诵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诵读法。特别是精彩语段,应熟读成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来体验和创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总结与学生课内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四步走:第一步: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以及作者、时代背景。第二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运用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7、课文。这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设计一些符合中考浅层阅读的问题。提高学生解答能力。第三步:研读课文,理解文意。主要运用启发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是学习方法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第二步我们可以以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如在师生一起探讨分析闰土的形象之后,让学生依据此方法分析杨二嫂的形象。要求学生运用对比的分析方法。第四步:品读课文,探讨主题。这主要是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四、说过程(一)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拦路虎,并明确文章的作者与背景。1、语音(要求学生注音)阴晦(hui) 瓦楞(len) 胯(

8、kua)下 獾(huan) 秕(bi)谷鹁鸪(bo)(u) 髀(bi) 嗤(chi)笑 絮絮(xu) 瑟(se)索蜷(quan)缩 寒噤(jin) 折(she)本 惘(wan)然 恣睢(zi)(sui)2、词语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影像:本文是印象的意思。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打拱:作揖。惘然:惘:失意。如:怅惘。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廿(nin) :二十。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恣睢:恣(z):1.放纵;没有拘束。放纵,凶暴。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

9、学杰出的奠基 人,中国新文化战线的光辉旗帜。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的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新文学创作。从1918 年到1926年,鲁迅先后创作出版了呐喊(1923)、彷徨(1926)两个小说集,野草(1927)、朝花夕拾(1927)等抒情叙事散文集和杂文专集多本。这 些作品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奠定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基石。1936年10月19日,鲁迅 病逝于上海,10月22日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人民所献“民族魂”的旗子,安葬 于虹桥万国公墓,4、

10、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

11、,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小说的结构层次?明确:本文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 “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2、小说是通过塑造人来反映社会生

12、活的,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注意对于本文的主人公可能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我”和“闰土”,让学生讨论。(1)认为“我”是小说主人公的根据:请大家从整体上浏览一下课文,看一看,文中写闰土的篇幅多,还是写“我”的活动的内容课文篇幅多?除了小说写“我”的文篇幅最多之外,本篇小说的景物、人物、情节,都是“我”回故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出来的,因此,“我”应该是课文的主要主要人物。(2)认为“闰土”是小说主人公的根据:闰土处在情节矛盾的中心,小说就是通过闰土的生活变化来反映当时我国农民的痛苦生活的。本篇小

13、说的主题是表现封建统治、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而最能表现这个中心的人物是闰土。因此他应该是小说的主人公。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闰土虽然所占的篇幅比不上文中的“我” 所占的篇幅多,但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到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文中的“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3、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郁悒满怀。那么,诵读故乡,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明确:整个故乡的色调是昏暗、阴冷、低沉的。其中唯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

14、,但无论就谋篇布局,还是就语言特色而言,笼罩的都是一种忧郁和感伤。(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1、读课文,请你在课文原标题“故乡”二字之前加定语,并解释你加这个定语的理由。实例 萧条、衰败的故乡。理由是第二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的“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所写的故乡农村景象就是衰败荒凉的。这是现实中的故乡。这也是环境描写。提示可以根据小说的环境描写来加定语, 也可以从故乡的人、回故乡时“我”感受等角度来考虑。2、闰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写他的变化,那么,作品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进行对照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师生探究)明确:(1)外貌对照:少年

15、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2)动作、对话对照: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 “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