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类文阅读含答案

上传人:业*** 文档编号:133992584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9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类文阅读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类文阅读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类文阅读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类文阅读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类文阅读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类文阅读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类文阅读含答案(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类文阅读-1 北京的春节春节的传说(节选)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里很穷,以打柴为生。但他十分聪慧,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影响他人作息与出入,决心把节令摸透弄准。一天,他上山打柴,在树下休息时,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可是,当天气出现阴天雾时,就无法观测,怎么办?后来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发现,每隔365天,时间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最长的一天是夏至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农业生产,老百姓叫苦连天,

2、为此他十分苦恼,一个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国君,奏称设天台敬祭天神,就可以解决时令失常现象,祖乙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带领群臣祭天,结果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便带上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去见祖乙,他给国君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悦,感到万年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又派12个童子给万年听用。过了一些时候,国君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360,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12圆。万年指着天象对祖说乙:“现在,申星已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吧。”天子祖乙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

3、是“春节”的由来。(选自春节文化李英儒 山西古籍出版社 有删减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不断叫苦,形容十分痛苦、烦恼。(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2.根据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万年虽然家里穷,但他很聪慧。 B.万年发明了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可以让节令正常起来。 C.大臣阿衡的做法也可以解决节令失常的现象。D.“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指的是旧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 读了短文,你知道春节的由来了吗? 【参考答案】1. 叫苦连天 无济于事2. C 3.一年有360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有十二个月。 4.示例:万

4、年发明了万年历,让国君祖乙给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定个节,于是国君就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春节文化的生活德育智慧(节选)赵丽娟 春节作为沿袭传统农耕生活的节日,其最原始的意义是在岁末年初之时,将经过一年辛勤农业劳动收获的物品祭祀众神及祖先,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神灵和祖先的庇佑,渴望新的一年生活幸福、吉祥。因此,春节本身就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产物,理应以物质文化生活为基础。 有歌谣唱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吃几天,沥沥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祭灶日,春节的幕布正式拉开。祭灶时家家户户都要献麻糖:一方面用贿赂的手段甜了灶王爷的嘴,另一方面粘住灶王爷嘴使其只能“上天言好事。”

5、腊月最后一天(除夕日),则是展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喷火口:红红火火的窗花、剪纸、春联,叱咤威武的门神画像,迎接诸神的神像、焚香、祭品、鞭炮,全家团聚的饺子、金鱼、花糕、公鸡,为初一准备的红包、糖果、点心、新衣服等等悉数登场。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是春节狂欢的最后时刻:喧天的锣鼓、绚丽的烟花、高悬的灯笼、香甜的汤圆,渲染着热闹的节日氛围,自此春节行至尾声。 总之,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期,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以集中地形式呈现出来,是人们物质生活世界的集中反映。(选自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8期)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辛勤( ) 祈求( ) 呈现( )2.从文中找

6、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 )的锣鼓 ( )的烟花 ( )的灯笼 ( )的汤圆3.根据课文判断对错。(1)春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 )(2)春节期间有三个重要的日子:腊八、祭灶日、除夕。( )(3)祭灶日要吃麻糖。( )(4)汤圆、灯笼是元宵节的标志。( )4.为什么说“春节本身就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产物,理应以物质文化生活为基础。”?在文中找出答案,用“ ” 画出来。5.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有哪些习俗? _ 【参考答案】1. 辛劳 请求 展现 2. 喧天 绚丽 高悬 香甜 3.(1)(2)(3)(4)4. 春节作为沿袭传统农耕生活的节日,其最原始的意义是在岁末年初

7、之时,将经过一年辛勤农业劳动收获的物品祭祀众神及祖先,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神灵和祖先的庇佑,渴望新的一年生活幸福、吉祥。5.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二十三这天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最重要的习俗是送灶王爷、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闹元宵。类文阅读-2 腊八粥腊八粥冰心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 )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来供佛的

8、,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他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着腊八粥,( )为了供佛,( )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 )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 )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 “家”都没有

9、,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给淡忘了。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作者笔下的腊八粥包括( )(多选)。A.糯米 B. 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C. 各种豆子和芝麻 D.各种糖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个线索把哪些事情连起来了?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1. 不但 不是 而是 虽然 但是 2.A B C 3.腊八粥,把母亲对她的母亲的怀念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两件事连起来。 4.对母亲的怀念。 中秋节为何吃月饼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

10、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11、”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选自“中国在线” 2010-09-16有改动)1.解释词语。脱口而出: 2.连一连。太师饼 汉代胡饼 宋月饼 殷、周宫饼、小饼 唐3. 根据选文填空。月饼的 “始祖”称为 ,真正称为月饼是在 ,逐渐流传是在 ,制作工艺得到较大提高是在 。4.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引用了苏轼的古诗来写

12、月饼,查查资料,把写一句其他有关月饼的古诗吧。 答案:1. 不假思索,随口说出。 2. 太师饼殷、周 胡饼汉代 月饼唐宫饼、小饼宋 3. 太师饼 唐朝 宋朝 清朝 4. 短文主要介绍了月饼的演变。 5.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 类文阅读-3 古诗三首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1.解释词语:银汉: 玉盘: 2. 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组是( )。A. 第一句没有写月光,而是写“暮云”。B.第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D.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与亲人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3.翻译诗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