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第06单元教案

上传人:晨**** 文档编号:133968193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第06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第06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第06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第06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第06单元教案(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导学案) 第六单元 教案(导学案)二次备课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3、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

2、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过程:1、 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

3、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望天门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3.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4.指名读,指名点评。 (1)注意读准翘舌音“

4、楚、至”,前鼻音“断、帆”。 (2)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 减一减:到至,变成“至”。 加一加:“巾+凡=帆”。 5.男生读。全班一起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画画。 7.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小组合作,再读学习。 1.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可以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会

5、读得更出色。 2.(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6)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7)出:突出,出现。 (8)日边:天边。

6、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个人自学开始。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一)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2) 指名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 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水势湍急、激荡回旋) (4)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A. 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B. 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

7、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C.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D. 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2) 学习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 (课件出示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相关图片) 3. 学生观察,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6. 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

8、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3) 再读悟情。 1.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课件出示10)(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2. 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 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板书:断开流回出来) 4. 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

9、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5. 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5、 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 谈话引读: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 谈话接读: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 .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

10、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 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1. 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学生配乐感情朗诵。) 2. 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指名配乐朗诵。) 3. 我相信同学们都能背下来。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的朗诵表达出诗中的情。 4. 全班一起朗诵。(配乐) 七、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八、教学反思第2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大

11、概内容。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过程1、 欣赏美景,揭示诗题。 1. 同学们去过西湖吗?(如果有去过的,请学生做简单介绍。)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欣赏西湖十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人间仙境) 3. 谈话揭题: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

12、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4. 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2、 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1.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 2.小组交流: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 3.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1)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2)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 (3)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 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

13、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课件出示16)突出显示“饮”“初”“亦”“抹”“宜”。 1. 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 2. 生自由朗读。 3.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 课件出示诗句。 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指导生字: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 识记生字 4. 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

14、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 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四、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1. 小组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2. 代表发言,教师小结: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3. 引导理解: (1) 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 (2) 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3) 欣赏晴雨时的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4.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 五、细读诗句,交流探究。 (1) 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 “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2. “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3. 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 4. 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 5. “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正当,恰好。)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方好:正好,正显得美。) 6.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西湖晴天的水光,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