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等药理考前总结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339376 上传时间:2017-06-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2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等药理考前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高等药理考前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高等药理考前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高等药理考前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高等药理考前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等药理考前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等药理考前总结(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 名词解释:1.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理学 pharmacology 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1、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和效应、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2、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简称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等。2药物代谢组学:以代谢组学为平台,通过给药前生物样本的代谢轮廓分析预测给药后的药物反应表型,即以动物给药前尿液代谢物所包含的信息,预测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和毒性反应的差异。药物代谢组学是代谢组学的进一步发展,是代谢组学技术与医药学研究有机结合的产物。药物代谢组学是在系统生物学背景下 代谢组学与药学紧密交叉、有机结合促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依托现代分析技术、化学计量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 通过分析比较给药前后生物体液中小分子代谢物轮廓的改变来进行药物疗效和毒性的评价、预测。3. 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对生物系统的网络分析,选取特定信号节

3、点(Nodes)进行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的新学科。网络药理学强调对信号通路的多途径调节,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从而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成功率,节省药物的研发费用。4.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tion):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应用时所发生的药效变化。即产生协同(增效)、相加(增加)、拮抗(减效)作用。合理的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增强疗效或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反之可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还可能发生一些异常反应,干扰治疗,加重病情。作用增加称为药效的协同或相加,作用减弱称为药效的拮抗,亦称谓“配伍禁忌”。5. 系统生物学:研究生物系统组成成分的构成与相互关系的结构、动态与发生,

4、以系统论和实验、计算方法整合研究为特征的生物学。20 世纪中页贝塔朗菲定义 “机体生物学”的“机体”为“整体”或“系统”概念,并阐述以开放系统论研究生物学的理论、数学模型与应用计算机方法等。系统生物学不同于以往仅仅关心个别的基因和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在于研究细胞信号传导和基因调控网路、生物系统组成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和系统功能的涌现。6. PK-PD 模型: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PK-PD)PK-PD 模型主要用于研究药物按时间、浓度和效应三相同步进行的动力学行为,是综合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它定量表述了浓度、时间和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27. 心血管药

5、理:心血管药理学是药理学的主要分支之一,以心血管解剖、心血管生理、心血管病理生理、心血管内科等为基础,从受体、离子通道、酶、多肽、活性分子等水平介绍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学基础,主要阐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新靶点、作用于这些靶点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心血管系统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制的理论更新。8. 药典: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持编纂、颁布实施,国际性药典则由公认的国际组织或有关国家协商编订。药典是从本草学、药物学以及处方集的编著演化而来。药典的重要特点是它的法定性和体例的规范化。9. 生物跨膜转运:药物

6、的转运可分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被动转运属于药物分子的扩散性转运,故呈浓度梯度转运,不耗能,除易化转运外无饱和性,无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是需要载体及能量的跨膜转运,故不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有饱和性,存在着竞争性抑制。 10. 中药配伍规律:中药的配伍规律: 配伍是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有目的地按证机需要和药用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在一起,以增强或改变 其原有的部分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其各具特性 的药物发挥整体综合效能;在君、臣、佐、使及七情研究中的应用11. 首过效应 :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

7、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也称第一关卡效应。某些药物口服后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而经受灭活代谢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效应。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使药物效应产生差别的现象在治疗学上有重要意义。12. 药物跨膜转运: 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跨越多层生物膜,进行多次转运,这种过程叫做药物跨膜转运。13. Warburg Effect: 瓦氏效应(Warburg effect) 指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Otto Heinrich Warburg)所提出的理论认癌细胞为癌细胞的生长速度远大于正常细胞的原因来自于能量的来源差别。癌细胞会偏向使用糖

8、解作用取代一般正常细胞的有氧循环,所以癌细胞使用粒线体的方式与正常细胞就会有所不同。而癌细胞主要使用糖解作用取代有氧循环的现象,就称作瓦氏效应。德国生理学家 Otto.Warburg 认为癌症的产生是由于细胞糖无氧酵解增强加上氧消耗量降低造成的14. 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免疫病理变化) ,即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 ,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reaction)型变态反应: typeallergy 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在临床上最常见。其特点是:由 IgE 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等效应细胞以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方式参与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常表现为生理功能紊

9、乱,而无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15. 型变态反应: 又名细胞毒性抗体反应,是由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相结合而介导。抗原可以是细胞膜自身成分,也可以是吸附在细胞表面的外源性抗原或半抗原,可通过不同的机制而引起细胞损害。抗体(多属 IgG、少数为 IgM、 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16 FDA: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的简称。FDA 有时也代表美国 FDA,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 FDA 是国际医疗审核权威机构,由美国国会即联邦政府授权,专门从事食品

10、与药品管理的最高执法机关;是一个由医生、律师、微生物学家、药理学家、化学家和统计学家等专业人士组成的致力于保护、促进和提高国民健康的政府卫生管制的监控机构。其它许多国家都通过寻求和接收 FDA 的帮助来促进并监控其本国产品的安全。3二 简答题1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与研发过程中的作用?在新药的设计、筛选过程中应该考虑候选药物可能出现的代谢特征以及药代参数特点,以获得更为有效的药物,目前一些体外实验技术也在新药研发筛选过程中应用,包括组合给药技术等。代谢预测模型以及体外肝代谢研究等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 ADME 过程放在新药筛选和发现阶段进行研究,对候选药物进行 ADME 的综合评价,预

11、测和完善化合物的最佳结构,已经成为新药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良好的药动学参数和代谢特征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先导化合物所必备的。2. 试述 PK-PD 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二者整合应用于药理学研究,举例这一模型可以同时探讨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PK) 及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PD) , 即浓度时间和效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有助于更为全面和准确地了解药物的效应随剂量( 或浓度) 及时间而变化的规律。PK/PD模型由于通过建模( modelling) 手段将时间、暴露与效应等变量以及变异因素( 如性别、肌酐清除率等)整合在一起, 揭示它们的内在关联, 然后在给定剂量和设置变异程度的前提下, 又可以用

12、拟合方法得到此时的药物的时程关系和效应的变化特征, 对后续的研究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避免研究进入误区, 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 另一方面极大地加速了新药研发的进程, 因此PK/PD 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在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得到广泛应用。PK/PD 模型研究最多的是临床前PK/PD模型研究和临床PK/PD 模型研究。PK/PD 模型的当前研究热点:抗生素的PK/PD模型研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的PK/PD 模型研究,目前还有单抗类药物和细胞因子类药物的PK/PD 模型研究。43. 简述系统生物学方法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目前的生物学方法是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的组学技术方

13、法,分别从基因水平和细胞蛋白表达的水平测量生物体系对药物的反应,俩种方法都可以作为研究在不同水平上对生物异源物质的生物应答的有力工具。但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都不能提供可以了解生物体中整体细胞功能的信息,因为两者都忽略了整体器官中动态的代谢状态。因此,Nicholson 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的新方法,s 研究的是一个细胞或细胞类型中所有的小分子成分,过分析生物体液和组织来对完整的生物体(而不是单个细胞)中随时间改变的代谢物进行检测、确定、定量和分类;然后将这些*代谢轨迹与病生理过程中的生物学事件关联起。从药物研究和毒理学评价的角度来看,基因组学方法是观察给药后基因表达的改变,

14、主要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然而,基因调节/表达与系统的整体功能之间的关系在 目前还很不清楚,主要是因为决大部分 DNA是非编码的,而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需要与其邻近的基因和非编码 DNA 一起才能发挥其功 能。正式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发展了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方法可以对由给药或其它病生理过程引起的细胞蛋白质组成变化进行半定量的测量。蛋白质组方法所 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与基因组方法相比,蛋白质组方法较慢,且劳动强度较大。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些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毒理 学机理,并且给出与疾病相关的新的生物标记物,却很难将这些发现与经典的毒理学指标相关联。

15、原因很简单,因为目前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对给药后反应的整个进程 进行测量,也不能对生物整体的应答进行测量。因此需要发展一种新的方法来实时给出多器官生物整体的在体信息。基于 NMR 的代谢组学 (metabonomics)方法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有(1)新药的筛选(有效化合物) , (2)药物安全性评价和毒代动力学研究, (3)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研究, (4)药物临床实验研究, (5)药物作用机制及作用规律研究。4 抗生素的常用分类,并各举一例5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不同的抗生素药物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

16、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一)-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 -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内酰酶抑制剂(-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二)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三)酰胺醇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四)大环内酯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五)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六)作用于 G-菌的其他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七)作用于 G+细菌的其他抗生素,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杆菌肽等.(八)抗真菌抗生素:分为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嘧啶类、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