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第1部分古代篇第3讲明、清前期专题限时集训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3869238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第1部分古代篇第3讲明、清前期专题限时集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第1部分古代篇第3讲明、清前期专题限时集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第1部分古代篇第3讲明、清前期专题限时集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第1部分古代篇第3讲明、清前期专题限时集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第1部分古代篇第3讲明、清前期专题限时集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第1部分古代篇第3讲明、清前期专题限时集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第1部分古代篇第3讲明、清前期专题限时集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史版)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第1部分古代篇第3讲明、清前期专题限时集训【课堂新坐标】(通史版)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第1部分 古代篇 第3讲 明、清前期专题限时集训(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枣庄模拟)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导学号:02792040】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D欲

2、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D材料主要反映了对妇女的严格约束,并未涉及阻止相权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命儒臣修女诫,并未说明前朝政权的覆亡,故B项错误;材料要求“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并不是限制女性的人身自由,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明确要求后宫不得干政,实际是防止外戚干政,故D项正确。2(2016潍坊模拟)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导学号:02792041】A官僚政

3、治运行机制成熟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A材料信息“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妇的儿子为太子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说明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故A项正确;皇权专制不断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皇帝昏庸懒于朝政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3清史稿感叹说:“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这表明清代()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B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C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D亲王与大学士彼此牵制A“任军机者,自亲

4、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虽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说明军机大臣和唐元三公一样,拥有一定的决策权,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军机大臣的地位,与品级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任军机大臣主要是内阁成员,并不能说明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亲王与大学士的牵制问题,故D项错误。4(2016乌鲁木齐一诊)明朝科举考试采取“分地录取”办法,分南、北、中卷录取,南卷占55%,北卷占35%,中卷(西南地区)占10%,但名次高低不受地域限制。这主要是因为() 【导学号:02792042】A科举制的推广B与边远地区文化交流增进C皇权的加强 D南方经济的发展D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

5、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繁荣,进而引起科举制度的变革,故D项正确。5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这表明华州柳子镇()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C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D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D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以家庭使用为主,由“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可知是民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机械化生产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由“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

6、,可知冶铁业繁荣,故D项正确。6(2016河南三市调研)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这反映了当时江南()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 D生活观念发生转变A明中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突破了集市贸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江南地区出现大量的市镇交易正是其表现,故A项正确;封建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材料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市镇贸易的涌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外在表现,故C项错误;生活观念材料未提及,故D项错误。7(2016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

7、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A材料中“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说明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故B项错误;海禁不是禁止一切海外贸易,而是有条件的限制,故C项错误;明朝商品经济比较繁荣,故D项错误。8(2016湖北七市联考)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写道:“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接着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

8、;他们再来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他们最后来抓我,这时已经没有人替我说话了。”下列观点和上述说法相似的是()A“恻隐之心”B“心即理”C“格物致知” D“致良知”D上述观点反映出由于自己缺乏良知(对纳粹种族歧视的反抗),最终自己也成为受害者。“恻隐之心”仅仅是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心即理”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寻找天理的途径,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致良知”强调去除私欲,恢复内心的良知,和上述说法相似,故D项正确。9(2016湖南六校联考)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

9、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B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C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批判与否定C王阳明的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能承担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故A项错误;两者的思想均属于儒家思想范畴,故B项错误;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表明圣人与凡人无异,破除了权威崇拜,黄宗羲在此基础上提出君臣平等,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黄宗羲继承了王阳明破除权威的精神,故D项错误。 10(2016常德模拟)下面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主要农书简表。该表可以说明明清时期()农书名作者地

10、区主要内容宝坻劝农书袁黄天津宝坻包括天时、地利、田制、播种、耕治、灌溉、粪壤、占验等八篇农桑经蒲松龄山东淄博蚕桑梭山农谱刘应棠江西奉新记叙了从种到收的水稻生产全部过程三农记张宗法四川什邡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浦泖农咨姜皋上海松江水稻栽培管理的技术和经验马首农言祁俊藻山西寿阳内容包括地势气候、种植、农器、农谚、占验、方言、五谷病、粮价物价、水利、畜牧、备荒、祠祀、织事、杂说等14篇农言著实杨秀元陕西三原关中旱塬地区农业生产技术A.农耕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B政府推广使水稻种植遍及东西南北C传承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传统D农业呈现出东西部均衡发展的态势C材料给的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主要农书简表,

11、仅凭此不能反映出农耕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水稻种植遍及东西南北,如北方的天津、山东、山西等地的农书均未提到水稻种植,故B项错误;这些农书虽各有侧重,但都是对当地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传承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传统,故C项正确;从农书所涉及的地区来看,东部有四个地区,西部地区有三个,不能反映出东西部农业均衡发展的态势,故D项错误。11(2016德阳二诊)明清世情小说中,有描述僧尼因沾染上世俗气息而还俗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僧尼世俗化的行为,甚至为此而还俗。这一现象源于() 【导学号:02792043】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C理学地位的动摇 D雇佣关系的

12、诱导B君主专制的强化并不是明清小说出现的根源,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清小说出现的根源,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理学地位并未动摇,故C项错误;雇佣关系并不是明清小说出现的根源,故D项错误。12(2016宜昌调研)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内容贴近民众生活C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D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是更具有发言权的

13、群体,京剧的流行,反映出其迎合民众的文化需求,其艺术审美价值不是很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内容的世俗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与晚清政治潮流的关系,故C项错误;民众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京剧迎合民众的文化需求是其流行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6昆明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

14、,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

15、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可知,瓷器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根据材料“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